第60章 抱歉,请假一天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人。东汉末期刘备手下官员。刘备攻取益州,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主持自己府内的事务。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东汉末年,其父董和跟随刘璋,担任益州太守。刘备册立太子刘禅,以为太子洗马,后为黄门侍郎。如果以侍中守尚书令,担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去世。

  樊建,字长元,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在蜀汉官至尚书令。蜀汉灭亡后和董厥一同降魏,官至相国参军、散骑常侍。

  黄崇,三国时巴西阆中人,蜀汉官员,黄权之子,字不详。公元263年,黄崇任尚书郎,跟随诸葛瞻抗击邓艾。大军到达涪县,诸葛瞻止步不前,黄崇多次劝他应快速向前行军,占领险要地势,不让敌军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邓艾得以长驱直入。诸葛瞻退守绵竹后,黄崇激励部下将士,决心战斗到死。后来,黄崇死于艾的乱军之中

  马忠,本名狐笃,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曾被刘备称为贤才。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任马忠为门下督。建兴三年,马忠出任牂牁郡太守,讨平牂牁叛乱。后任庲降都督,剿灭豪帅刘胄叛乱。官至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历封博阳亭侯、彭乡侯。

  张嶷,字伯岐,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巴郡南充国人。后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张嶷平定了在广汉作乱的贼寇。其后被任命为牙门将,随马忠多次平定南蛮叛乱,因功封为越巂太守。在郡十五年,平定当地叛乱,将破败的城郭重新建设,又打通了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甚得民心。后被征召回成都,越巂民感到悲伤,甘愿随张嶷至成都的越巂头目达百余人。官至荡寇将军,封关内侯。

  霍弋,字绍先,南郡枝江人,霍峻之子,三国蜀汉至西晋初时将领。诸葛亮北驻汉中时用为丞相府记室,诸葛亮死后为黄门侍郎,刘禅立太子后为中庶子。尽言规谏太子,甚为得体。后永昌郡蛮夷作乱,刘禅以霍弋领永昌太守,率军讨伐,斩其豪帅,郡界宁静之后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统南中诸郡。景耀六年(263年),进号安南将军。邓艾偷袭阴平,霍弋想率军救援成都,但刘禅以成都已有准备,不准,后刘禅投降,霍弋在得知司马氏善待刘禅后,才率领南中六郡投降。降晋后仍为南中都督,平定交址、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

  张翼,字伯恭,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历任梓潼、广汉、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后随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官至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初封关内侯,进爵都亭侯。蜀汉灭亡后,魏将钟会密谋造反,成都大乱,张翼亦为乱兵所杀。张翼是蜀汉第三任庲降都督,由于执法严厉,不得南夷欢心。在北伐上,张翼认为国小民疲,不应滥用武力,是蜀汉朝廷当时极少敢当朝和姜维争辩北伐问题的大臣。

  句扶,蜀国后期四大将之一,公元247年,句扶继向朗后成为蜀汉的左将军,功名爵位略低于蜀汉名将镇北大将军王平。当时的人们以句扶与王平相提并论,而延熙十三年,姜维北伐,魏将郭循降蜀,即被刘禅任命为左将军。后来张翼和廖化分任蜀汉的左右车骑将军,人们说道:“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可见句扶的地位。

  傅佥,义阳人,傅肜之子,蜀汉后期名将。佥长于谋略,并颇有胆勇,姜维甚爱之。傅佥官至关中都督。魏国攻伐蜀汉时,傅佥防守阳安关,兵败战死

  辅匡,字元弼,荆州襄阳郡(治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大约在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辅匡开始追随刘备。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川讨伐张鲁,辅匡亦随刘备入蜀。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夏,刘璋在刘备进攻下投降,刘备平定益州,任命辅匡为巴郡太守。由此,对于当时的刘备势力来说,辅匡作为郡守,已经是地位较高的手下了。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辅匡为巴东郡的太守。而在夷陵之战中,辅匡跟随刘备征讨东吴。

  公元222年,刘备军被陆逊击败,辅匡随刘备退回蜀中。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主刘禅即位,辅匡升任为镇南将军,受封中乡侯,并在建兴中后期(公元231—237年)继高翔成为右将军。在蜀汉的武将中,右将军所在的四方将军,已经是地位较高的武将官职了。

  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山县东)人。刘璋担任益头目达百余人。官至荡寇将军,封关内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