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听君一席话,胜似没说话第3/3段
随着太子党、鲁王党的一些激进的首脑人物陆续被清除,朝中人事发生了重大变动,很多温和派或中立派的臣僚陆续被拔擢,很多朝臣也开始自觉地置身储争事外,以往激烈的储争,逐渐冷淡下来。
思索多年后,孙权认为,两党储争,已让朝廷产生裂痕,“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局面,非短时间内可以破解。如果再让孙和或孙霸其中一人即位,无疑会引发进一步的内讧,进而危及孙吴的统治。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另立太子,来化解太子党、鲁王党不死不休的储争死局。
赤乌十三年(250年)秋,孙权下诏:幽禁孙和。劝谏的骠骑将军朱据等数十名臣僚,或灭族,或处死,或降职,或流放。七月,孙权正式下诏,废黜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诛杀曾参与谋害太子的鲁王党羽全寄等人。十一月,孙权下诏,立孙亮为太子。至此,喧嚣长达八年之久的孙吴“南、鲁储争”,宣告终结。
而这样做的下场,导致他的继任者,孙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刚刚登基时,他是尽显一代明主的风范。他下令轻徭薄赋,开仓济贫,减省宫女,出宫女已配民间无妻者,宫苑禽兽都放归野林,当时朝野都称他为明主。可是,一件事情的爆发打破了贤明君主的表象,之后也愈发不可收拾。
自古皇帝多疑,孙皓也一样。在登基后,孙皓理应尊朱氏为太后。不料他转头就将朱氏贬去太后身份,让自己的母亲上位。但他仍不放心,使尽手段逼迫朱氏自尽,又将故主孙休的四个儿子流放到吴国一偏远小城,在半途中,将前任太子和另一年纪稍大的皇子一并杀掉,以绝后患。丝毫不顾血脉之情,可见其心狠。在逼杀太后的事情出现后,孙皓开始进行他的残暴统治,昏庸无道的暴君之路。孙皓拥有着暴君的许多特质:
骄奢淫逸,霸道无耻:
贪念女色,嗜酒成性应该是昏君的标配了。孙皓更是如此,且毫不遮掩。他派手下走遍各州各郡,挑选民家美女,还下令,凡是郡长级别以上的官员家,每年都要呈递花名册,有适龄者,由孙皓先行挑选。入选者,统统进宫供奉,落选者,才允许出嫁。
嗜杀成性,刑法严厉
据《三国志》记载,濮阳兴和张布看到孙皓作出逼杀太后的事并且整天沉溺于酒色,都悔不当初的“力援之情“,后被孙皓知道,丝毫不顾当初他们拥他上位之情,残忍将其杀害。
在其统治之下,官府滥用私刑,毫无人道的刑罚多种多样,导致人心惶惶,丝毫不敢逾矩。另外,孙皓嗜杀成性,常借着摆宴来找乐子。凡是参与宴会者,不论会不会喝酒,都要先灌下七升。待大家酒醉后,孙皓常让左右人揭发公卿大臣的隐私和短处,以取乐助兴。他还专门派人记录,酒宴上大臣们可有言行有失之处。之后,孙皓便以此为借口,来加以惩罚。情节严重者,立即诛杀,或活生生地剥皮离骨;情节轻微者,凿其眼珠或刖足拘禁。《三国志》中记载了吴亡后,晋侍中庾峻还特意问起吴国侍中李仁,关于孙皓喜欢割人面,凿人眼目,刖人足的事。
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据史料记载,孙皓每建造一个新宫殿就要进入山林中大肆砍伐。曾经为了开辟御花园和狩猎场,大造新宫昭明宫以供自己和后妃享乐,下令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要亲自入山伐木与监督工役。建造宫殿的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数以万计。东吴本是于建业建都,但仅因为有方士说:“武昌有王气存在“,孙皓便决定把都城迁到武昌。这一举措,对两地百姓无疑又是一大重担。建业百姓因此需要逆长江而上供应首都之所需,不胜劳苦;武昌百姓也因此而流离失所。人民哀声一片,孙皓却依然不管不顾。
真的是堪称是纣王二代,这也就导致了孙家从内部从崩塌。再加上孙权杀了一大批重臣,东吴基本可以说是没人可用了。
曹魏的话,可能是基因比较好,几任君主都比较有能力,但是寿命太短了,有司马懿那个老贼在,不愁曹贼不出事。
只要拖到后期,保存季汉的实力,主要规避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就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反正三国后期就是在比谁更烂,烂得不明显的就是人生赢家。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