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意在交州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不得不承认,刘封是一员猛将,但是第一点他不服管教,太刚烈了,关羽让刘封帮忙,刘封都选择不帮忙,可见其是有多么的骄横。其次,刘封的身份太特殊了,他是刘备的义子,三国时期,义子是有权利继承家产的,换句话说,刘封有能力与刘禅争夺地位。

  刘备为什么会选择收刘封为义子,因为他当时中年无子,需要一个继承他的位置,刘封有勇,这才选择他。可问题是,刘备有亲生儿子刘禅了,这就很尴尬了。说句实在话,刘封对于刘禅来说,终究是一个外人,肯定比不得。刘备心中肯定是想让刘禅来继承地位的。

  所以刘封是不能留的,留下来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他本身有武略,而且名字上算刘备的儿子,若是真的造反,对季汉的内部安定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不得不杀!更何况他还没有出兵救援自己的二叔关羽,季汉的支柱。

  其次就是李严了,与诸葛亮同为辅助大臣。

  李严年轻时为郡中专职吏员,以才干知名。荆州牧刘表让他到郡中各县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正为秭归县令,于是西往奔蜀,刘璋用他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

  从此来看,李严的能力还是比较出众的。但是李严本身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与魏延一样)

  李严在犍为太守上,表现出其优秀治政能力: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

  公元222(章武二年),刘备伐吴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公元223(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公元226(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形合影离。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严本身的心术不正,但是诸葛亮从大局考虑,对他还是比较容忍的。只是在北伐期间,李严干得事情确实有点离谱了。

  公元230(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川,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

  公元231(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

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