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市中的我第1/2段
正月还没有过完,我就开始了五年级下学期的生活。学校的路很远,实际有几公里的路程,我是不记得的。只记得那时候需要翻过铁路,还得穿过工厂,走过村庄,最后才能到学校。
刚到学校的时候,我还闹过一个不小的笑话。我看到一排排破旧瓦房,在这后面有一栋栋崭新的、橘黄色的教学楼。在很远的地方,我就能听到里面学生的朗读声,我心里一阵暗喜。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不但是骨感的,还是骨瘦如柴的那种。我即将就读的学校就是我眼前的一排排破旧瓦房。同样都是学校,两个学校的区别却相差太多,这种差别不是用言语就能表达的,简直判若云泥。学校的差别也导致我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落差。
每天上学的时候,我和弟弟都是一起的。早早的起床,穿衣洗漱。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衣服还得母亲给我们穿,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有妈妈的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前期是父亲或者母亲送我们去上学,让我们兄弟两人熟悉上学的路,后面就是我和弟弟一起去学校了。每天过的都很简单,单一。早早的起床上学,在工人居住区买一袋可可粉或者牛奶,买上两个包子就徒步上学,有时候为了有更多的零花钱,我和弟弟就不得不克扣早上的伙食费。
每天早上进学校的时候,门口总是人挤人。挤满了开着汽车,骑着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或者步行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他们的交通工具五花八门。这个学校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校,招收的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虽然学校的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有限。但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他们白天上班,把孩子放到学校,晚上回来接他们回家。享受一家人的温馨时光。
班上的老师我只能记得数学和语文老师了。五年级上学期,我是第一次上英语课,但是说起起来很奇怪,关于英语老师的记忆我是完全没有的。
数学老师是上海本地居民,已经退休,现在是退休后重新回到民办学校继续上班。她和我在家乡的那个知青老师长得很相似。身材娇小,满头的银发甚是好看,六十多岁了,打扮的还是十分精致和潮流。戴着一副眼镜,说着上海腔的普通话。数学老师有点势利眼,表现的十分明显。对待成绩优秀,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她热情温柔,关爱有加,对学生的家长也是轻声细语。对于家庭条件不好或者成绩差的学生总是很不耐烦,甚至嘲讽。
我对她印象特别的深刻,她总是喜欢看学生中午的午饭吃的是什么。学校食堂的午饭是很难吃的。米是陈米,做的最多的菜就是粉丝白菜炖肉,炖冬瓜,炒土豆。所以很多同学都是自带保温桶,从家里带饭过来。她就是喜欢在吃饭时间,扒开学生的保温桶,看看学生的伙食。伙食好的她就夸人家,和学生亲近。伙食不好的,她总是一脸的嫌弃。至今我都理解不了她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行为。幸运的是,我母亲总是将我的保温桶装上满满的排骨,大虾和牛羊肉。这个伙食水平在班上也是靠前的。现在一想,要是那时候我每天吃着青菜萝卜,她会不会是另一副嘴脸呢。
语文老师来自安徽金寨县,肖姓,四十出头的中年男性,头大且微胖,皮肤黝黑,下巴颏有一颗大痣。
语文老师幽默且腼腆,嗓门不大,喜欢给学生讲他家乡的故事。通过他口中的故事,我知道安徽有一个地方是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也知道那个地方是有名的将军县。他和我们说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也和我们说了很多民国时期的故事。
乱世时,大别山区的人民迫于生计落草为寇,他们打家劫舍,劫富济贫。这些绿林好汉后期大多加入革命的队伍,继续参加反抗军阀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建国后他们很多都授予军衔,继续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年纪不大的我,相对于这些历史故事,我更喜欢听的还是他上山挖草药,人参和林芝的故事,他说的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特别是他说挖人参的故事。学期结束时,肖老师给我的考语是“志当存高远”。这句种奇怪的行为。幸运的是,我母亲总是将我的保温桶装上满满的排骨,大虾和牛羊肉。这个伙食水平在班上也是靠前的。现在一想,要是那时候我每天吃着青菜萝卜,她会不会是另一副嘴脸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