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地雷战初现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至于这技术传到建虏那里,嘿嘿,就象日本鬼子不会和抗日军民玩游击战、地雷战一样,他们用不上啊!</p><p>如果建虏真搞起了地雷战,估计辽东也快平了,建虏也快灭了,只能是苟延残喘了。</p><p>郭大靖点了点头,背转过身,隐蔽地从空间取出两个做好了爆发管。再面对三人时,伸出了手掌。</p><p>花瓶当作地雷,一根绳是鞭炮纸捻,再加上郭大靖的摩擦发火管,齐了!</p><p>主要是纸管里面装上瓷粉、硫磺粉,再拉动管内的摩擦线,通过摩擦发热引燃硫磺,再通过纸捻,把地雷引爆。</p><p>郭大靖猛地一拉,纸管内迸出几点火星。然后,郭大靖的手顺着绳子到了花瓶,猛然再一张。</p><p>“轰!”藤野英作了配音,黝黑的脸上绽出笑意。</p><p>“不用点火啦!”郑凤寿一下子就看出了关键,眉毛一挑,望向郭大靖,拱了拱手,极为恭敬地请教道:“郭百户有此奇思妙想,还请多多指点。”</p><p>郭大靖不用多想,直接就说道:“绊发、踏发、拉发;用踏板、铁夹。”</p><p>藤野正微笑点头,说道:“钢轮发火雷,某听说大明早已有之。敌人踏之即发,声若霹雷,糜烂数里。”</p><p>又是糜烂,就没别的形容词了?还数里,你当是地毯轰炸哪?</p><p>郭大靖笑了两声,也不多说,看看这个,瞅瞅那个。</p><p>“好东西。”郑凤寿彻底明白了,抚掌振奋,“龙骨山城下埋上地雷,敌人若来攻,就炸他个尸横遍野。”</p><p>郭大靖想了一下,提醒道:“先挖坑,建虏来了再放雷。”</p><p>“明白,明白。”郑凤寿哈哈笑着,向郭大靖拱手致谢,说道:“如此一来,龙骨山城又多一道保障。若能杀伤建虏,必为郭百户向毛帅报功。”</p><p>“不用!”郭大靖摆了摆手,说道:“还有事,告辞。”</p><p>耽误这么长时间了,赶紧去别处看看,很多破烂儿,还等着自己捡呢!</p><p>“等等。”藤野英突然开口,上前把花瓶拿起,送到郭大靖面前,说道:“郭百户请收下。虽然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官窑瓷器,打碎了可惜。但能用于打杀建虏,粉身碎骨却也是它的造化,胜过碎瓷埋土化泥。”</p><p>说着,藤野英脸上绽出笑容,期待地望着郭大靖。</p><p>还是个古董呢,留下几百年应该很值钱滴。</p><p>郭大靖盯着花瓶看了看,抬头看到藤野英露出的整齐的雪白牙齿,还有那眼神,有种怪怪的感觉。</p><p>这是他头一次听到藤野英说话,感觉象是故意哑着嗓子。</p><p>“谢了。”郭大靖不知为什么,就是下意识地避开了藤野英的眼神,伸手接过花瓶,转身而去。</p><p>“郭百户,这个纸管可不可以换成铁的、铜的——”郑凤寿突然开口问道。</p><p>啥的都行,这还要问清楚,真是个较真的家伙。咋的,瞧不起俺的纸管?</p><p>郭大靖停下脚步,嘿嘿一笑,说道:“有钱的话,金的、银的都行。”</p><p>郑凤寿知道郭大靖在揶揄他,也不生气,哈哈一</p><p>还是个古董呢,留下几百年应该很值钱滴。</p><p>郭大靖盯着花瓶看了看,抬头看到藤野英露出的整齐的雪白牙齿,还有那眼神,有种怪怪的感觉。</p><p>这是他头一次听到藤野英说话,感觉象是故意哑着嗓子。</p><p>“谢了。”郭大靖不知为什么,就是下意识地避开了藤野英的眼神,伸手接过花瓶,转身而去。</p><p>“郭百户,这个纸管可不可以换成铁的、铜的——”郑凤寿突然开口问道。</p><p>啥的都行,这还要问清楚,真是个较真的家伙。咋的,瞧不起俺的纸管?</p><p>郭大靖停下脚步,嘿嘿一笑,说道:“有钱的话,金的、银的都行。”</p><p>郑凤寿知道郭大靖在揶揄他,也不生气,哈哈一笑化解过去。</p><p>望着郭大靖远去的背影,藤野正缓缓说道:“一个奇怪又厉害的家伙,很有前途。”</p><p>郑凤寿点了点头,说道:“某也曾动过心思,请他到龙骨山城暂时相助。但看陈副帅和张将军对他的态度,也就没自讨无趣。”</p><p>“现在确实不合适。”藤野正说道:“东将军众将也看好他,战事结束前,不会割爱。”</p><p>郑凤寿有些惋惜地苦笑一下,对藤野正说道:“咱们也要出发了,藤野兄可准备好了?”</p><p>藤野正看了看厅堂,留恋和回忆之色一闪而逝,说道:“没什么准备的,现在就走吧!”</p><p>说完,他转头对藤野英说道:“英儿,都是身外之物,无须留恋。”</p><p>“是,父亲。”藤野英答应一声,收回了目光。郭大靖已经出了宅院,连背影都看不到了。</p><p>…………………</p><p>历史上,一战时期的拉火管用过纸、锡、黄铜等材料,后来则主要是铜。工艺上,自然也是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灵敏,越来越耐用。</p><p>比如纸质的,就可能受潮。如果条件允许,郭大靖也希望能改进材质,以保证可靠性。</p><p>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越快实用越能见到效果,简陋就简陋,只要能尽快用于打击建虏,就是最好的。</p><p>所以,在撤出义州的路上,郭大靖便把自己的这个小发明都教给了手下。而且,他还将告诉陈继盛,推广到东江军各部。</p><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