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魏国的出路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秦国的消息很准确,魏国最近确实在鼓捣三晋同盟。</p><p>曾几何时,强盛的霸魏从不考虑盟友,数十万甲兵、二三十万武卒,足以令诸国臣服,但如今不成了,不只是因为攻赵之战、桂陵之战、河西之战、河东之战等一系列的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力的持续衰弱。</p><p>为何魏国国力会持续衰弱?</p><p>在李郃的授意下,少梁以钜子墨践为首的前魏墨派墨者正在研究探讨这个问题,以便作为少梁的前车之鉴。</p><p>魏国驻少梁使者惠施亦参与其中。</p><p>他们通过辩论与研究发现,魏国其实在其国力的巅峰时期,就已渐渐偏离了前魏国名相李悝制定的种种法律,比如说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p><p>当年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时,魏国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扫除了大量尸位素餐、对国家毫无贡献的旧贵族,使大量的田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在此基础上,才有四方人才投奔魏国,且魏武卒也随之诞生。</p><p>可随着这些年魏王不断地将土地赏赐给有功之士,赏赐给魏武卒,掌握在国家手中的土地已越来越少相反,随着魏国称霸中原百年,当年被称之为淫民的那帮人,即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那帮人,又开始慢慢出现,甚至变多。</p><p>魏王封赏的田邑渐渐不足以维持淫奢的生活这么办?这些人不想办法让名下的田邑增收,而是采取了一个更简单的办法:田地的收入不足,那我想办法多弄点田不就完了么?</p><p>于是土地兼并现象出现,各地的贵族想尽办法获取田地,甚至为此不惜违背法令、强买强卖,昔日生活在令狐邑的狐氏、田氏、王氏等几支氏族被迫西迁少梁,就是最佳的例子。</p><p>当这些土地慢慢落入地方贵族手中时,名相李悝当年尽地利的精耕细作,也就逐渐偏离了当初的道路,勤恳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田地,只能为贵族耕种获取微薄的糊口之粮,耕种自然不会再有积极性,而各地贵族虽通过获取大量田地而得以维持淫奢的生活,但损害的却是魏国的根基。</p><p>你说魏王或魏相公孙衍没发现么?那不尽然,他们可能发现了,只是未必有魄力再来一次变法。</p><p>毕竟当年李悝变法的时候,魏国的外部环境还是相当和平的,非但还未与韩、赵撕破脸皮,秦、齐两国也没有能力成为魏国的威胁,这才使得魏国抢先成为了中原霸主。</p><p>可如今呢?不止秦、楚、齐三国日日夜夜盯着魏国,恨不得将魏国拖下霸主的位子,就连作为三晋的韩赵两国也对魏国恨之入骨,此时若魏国因为二次变法而出现动荡,那保不定就是诸国联手瓜分魏国的景象了。</p><p>在这一点上,李郃很早就看出了魏国的弊端,因此他少梁从一开始就否决了赏赐田地,改用将赏赐田地折算成粮收的俸禄制,宁可由国家财政来承担耕种人口的开销,也要确保土地、山林等资源掌握在国家手中,以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彻底推行精耕细作。</p><p>观少梁近三年来迅猛的发展势头,可见李郃的主张是正确的。</p><p>或许日后少梁会开放土地买卖,但远不是现在。</p><p>对比发展潜力巨大的少梁,魏国无疑正走在下坡路上,但不可否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魏国的体量,只要不犯大错、不引起众怒,即使是秦、齐、楚三国,暂时也无力彻底取代魏国,更别说魏国还想挣扎一下。</p><p>三晋同盟,便是魏相公孙衍向魏王提出的建议。</p><p>当前魏国在对外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思路,一个是去年惠施献给瑕阳君,而后瑕阳君又献给魏王的联齐抗秦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尊齐、联韩、梁、抗秦。</p><p>这条策略其实分两部分。</p><p>一个是尊齐,承认齐国在东方的地位,默许齐国在泗上十二诸侯国施加影响,以此换取齐国对魏国的支持,组建魏齐同盟。</p><p>第二个是联韩梁,即在魏齐同盟这个大框架下,拉拢韩国、少梁组建一个以魏国为首的小联盟。</p><p>如此一来,待等他日魏国击败秦国之后再掉头对付齐国,就相当于魏韩梁三国同盟对抗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p><p>别看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很唬人,其实这个联盟水分相当大,哪怕是这个同盟中处于第二位的宋国,惠施认为也不见得是少梁的对手,卫国与泗上十二诸侯就更别说了。</p><p>到时候韩梁两国替魏国解决掉宋、卫与泗水十二诸侯,留下魏国与齐国单独抗衡,齐国怎么赢?</p><p>或许有人会说,惠施怎么将赵国给落下了?</p><p>事实上惠施早前就预见了魏、赵和解,毕竟当下。</p><p>三晋同盟,便是魏相公孙衍向魏王提出的建议。</p><p>当前魏国在对外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思路,一个是去年惠施献给瑕阳君,而后瑕阳君又献给魏王的联齐抗秦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尊齐、联韩、梁、抗秦。</p><p>这条策略其实分两部分。</p><p>一个是尊齐,承认齐国在东方的地位,默许齐国在泗上十二诸侯国施加影响,以此换取齐国对魏国的支持,组建魏齐同盟。</p><p>第二个是联韩梁,即在魏齐同盟这个大框架下,拉拢韩国、少梁组建一个以魏国为首的小联盟。</p><p>如此一来,待等他日魏国击败秦国之后再掉头对付齐国,就相当于魏韩梁三国同盟对抗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p><p>别看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很唬人,其实这个联盟水分相当大,哪怕是这个同盟中处于第二位的宋国,惠施认为也不见得是少梁的对手,卫国与泗上十二诸侯就更别说了。</p><p>到时候韩梁两国替魏国解决掉宋、卫与泗水十二诸侯,留下魏国与齐国单独抗衡,齐国怎么赢?</p><p>或许有人会说,惠施怎么将赵国给落下了?</p><p>事实上惠施早前就预见了魏、赵和解,毕竟当时赵国已经不再是魏国的主要针对对象,而赵国也支撑不住继续与魏国交战,两国的和解是必然的事,之所以没有将赵国纳入联盟,就是考虑到韩国。</p><p>说来有点拗口,惠施认为促成魏韩梁三国同盟的前提,是默许韩、赵、少梁三国结盟,否则绝无可能说服韩国助他魏国击败秦国。</p><p>因此魏国不宜过于拉拢赵国,避免韩国感受到威胁少梁则不在其列,毕竟少梁是韩国最稳固的盟国。</p><p>换而言之,惠施看出促成三晋同盟不切实际,因此在韩、赵两国之间选择了韩国,且让少梁取代了赵国的位置,有意组建一个小三晋同盟。</p><p>鉴于少梁的体量,小三晋同盟自然不如真正的三晋同盟强大,但若双方真正较量起来,小三晋同盟可未必会输,对上秦楚同盟或者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也毫不逊色。</p><p>说实话,惠施的这个主张其实相当具有可操作性。</p><p>但很可惜惠施是瑕阳君一派的人,魏相公孙衍既已与瑕阳君撕破脸皮,又怎么会采用惠施的主张?</p><p>于是公孙衍又自己想出了一个联三晋、抗秦齐的外交思路。</p><p>顾名思义,就是联合韩国与赵国,组建三晋同盟,对抗秦国与齐国。</p><p>说实话,这个思路远不如惠施的主张有可行性,别说秦、齐、楚三国,就算是韩国也不会认同除非韩国希望日后以韩梁同盟去对抗魏赵同盟。</p><p>但没办法,为了维持在魏王心中的地位,公孙衍只能硬着头皮去促成三晋同盟。</p><p>三月上旬,自魏王与赵侯于漳水缔结漳水之盟后返回大梁,公孙衍便献上了联三晋、抗秦齐的策略。</p><p>不得不说,这话可谓是说中了魏王的心坎。</p><p>自从在河西、河东两场战争中意识到他魏国已经不如巅峰时期那样强盛后,魏王便退而求其次地考虑起了三晋同盟的事,毕竟这事天下各国谈论地太多了,以至于魏王也坚信,只要他能促成以他魏国为首的三晋同盟,那么他魏国恢复霸主时期的辉煌也就指日可待了。</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