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千古名言!许清宵为万古妖孽!吏部上下的恐慌!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希望,认为出了个好官。</p><p>也就是如此,天降祥瑞,国运再次重聚,不但把之前那一丝丝补回了,甚至还增加了一丝丝。</p><p>就是因为许清宵这十四字。</p><p>十四字增国运。</p><p>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啊。</p><p>此时此刻,大魏京都,大量读书人面色尴尬,本来许清宵弹劾刑部,以致于大魏少了一缕国运,他们聚集在此,就是为了弹劾许清宵,准备等陛下宣旨结束之后,就开始讨伐许清宵。</p><p>势必要让许清宵付出惨烈代价。</p><p>甚至连怎么骂都已经商量好了,还有人更是写好了讨伐文章,将许清宵贬的十恶不赦。</p><p>可没想到的是,许清宵只写了十四个字,将他们所有的文章全部变成废纸一张,甚至有人邀请朋友在家商谈如何如何辱骂许清宵。</p><p>现在全部成了笑话。</p><p>谁也不会想到,许清宵竟然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言出来。</p><p>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读书人,更是有些懵。</p><p>这他娘到底是什么人啊?前有千古名词,后有绝世文章,然后再来个千古第一骈文就算了,今日更是来了一句千古名言。</p><p>这许清宵莫不是圣人转世?</p><p>不是他们夸张。</p><p>而是这十四个字,既是劝阻天下人,不要因为是一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也不要因为是一件较坏的但坏事就去做。</p><p>这是人生之警句,也是刑部对天下人的警句。</p><p>更是许清宵对刑部的警句啊。</p><p>这巴掌打的是真够疼啊。</p><p>比刚才仗刑二十还要疼,言语的力量,远胜刀剑。</p><p>刑部之下,许清宵没有说什么,他静静立在门下,沐浴着国运之力,虽然仅仅只是一缕缕一丝丝,但没入许清宵体内后,这一缕缕的国运,却如同海啸一般,但好在许清宵以大日圣体压制住了。</p><p>同时的确就是一丝丝国运,肉眼根本看不见,唯独许清宵才能感受到。</p><p>此时,刑部左右的警句,也弥漫着一缕缕圣意,这是千古名言,可传至千古,石毁而字不灭,千古之后,这句话才会消散,被天地认可。</p><p>大魏皇宫。</p><p>宫殿之外。</p><p>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左丞相,陈正儒。</p><p>“好!好一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此言乃是千古名言啊,许清宵,万古之大才,万古之大才啊!”</p><p>陈正儒第一时间惊叹,别看许清宵这简简单单十四个字,但这句话的意义,却无穷之大,因为这句话通俗易懂,又蕴含无穷大道理,即便是孩童也能知晓,极其适合教育这天下百姓。</p><p>很多时候,文学并不是他不好,而是学习程度极难,就好比朱圣著书,天下人都知道这是好东西,可天下百姓有几个能看懂?</p><p>唯有读书人才能看懂,而读书人看懂之后,会去教书育人,会去教化百姓。</p><p>可这个教化多漫长?这个教化又有多辛苦?</p><p>可能你跟一个农夫说了三天三夜,他回过头一觉醒来什么都忘记了。</p><p>但这句话不一样,既有警世之用,又包含了无数道理在其中,用一句话概括一切。</p><p>哪怕是再没有文化的百姓,也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他们也可以教育自己的儿女。</p><p>这才是文字的作用,教化万民,一句警言,却能做到无数大儒都做不到的程度。</p><p>陈正儒顿时明白此话的含义,所以他才忍不住叫好。</p><p>“陛下,陛下,天降祥瑞,天降祥瑞啊,你看天穹之上,祥瑞无限啊。”</p><p>“大魏国运回来了,回来了。”</p><p>兵部尚书周严则无比激动地喊道,他指着天穹那一朵朵玄黄之云,大赞祥瑞。</p><p>不止是他,整个京都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一幕。</p><p>百姓们感慨,露出喜色,读书人们惊叹,且有敬佩许清宵之才华。</p><p>十四个字啊。</p><p>十四个字便能引来天地异象,便能增加大魏之国运,这许清宵当真是万古之大才啊。</p><p>大魏文宫当中,不少大儒看到这一幕后,更是沉默不语,尤其是陈心大儒。</p><p>他立于文宫之下,望着满天祥瑞,不由自主道。</p><p>“天不生我许清宵,儒道万古如长夜。”</p><p>“简简单单十四个,却代表律法一切的道理,劝人向善,又警世天下人,这十四个字,胜过陈某一生才华。”</p><p>陈心感慨,他认为许清宵这十四个字,胜过他这辈子所有的才华。</p><p>此话一说,大魏文宫读书人们皆然沉默,他们本想开口说些什么,可很多话卡在喉咙,实在是说不出来啊。</p><p>因为这十四个字,的的确确会让天下人明白一个道理,对后世之影响,无穷无尽也。</p><p>周民大儒则长长叹了口气:“许清宵若我朱圣一脉,这一脉将昌盛万年啊!”</p><p>他无尽感慨,莫名之间有些后悔当日对许清宵有那么一点清冷,可这没办法,他立心便是为了朱圣一脉,唉。</p><p>正明大儒看到这一切,只是久久叹了口气。</p><p>“朱圣一脉,只怕真要迎来一位当世大敌啊。”</p><p>他如此开口,认为许清宵真会成为朱圣一脉的大敌,这个敌人,是学术上的敌人,学术之争,对文人来说,自然重要。</p><p>如周民大儒一般,他虽欣赏许清宵,也震撼许清宵之才华,可他们都是大儒了,已经立心,为朱圣一脉,传承圣学,哪怕许清宵有再大的才华,他们也要坚守自我。</p><p>一切的一切,无非是立场问题罢了。</p><p>“朱圣仙逝不过五百年,大魏不可能会有新的圣人,我等朱圣一脉,还可昌盛五千年。”</p><p>文宫当中,孙静安攥紧了拳头,他明朱圣之意,立朱圣之意,为朱圣一脉的死忠,他没有任何惜才之说,在他眼中,一切违背朱圣之人,除之前四位圣人,都是他的敌人。</p><p>他绝不可能让朱圣一脉,在这个时候落寞,无论如何,他都要让朱圣一脉,再昌盛五千年,这就是他的明意,他的立心,甚至他著作的学书,也是阐述朱圣之意,让天下人学习朱圣。</p><p>大魏文宫所有大儒的想法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许清宵用才华,再一次折服了天下读书人,天下文人。</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