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可怕的幕后!【必看】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gt;<p>陈正儒询问许清宵。</p><p>“大魏文坛的确没落。”</p><p>“但没落的有些古怪,清宵不知大魏文坛的实力,可再不济,十佳文人,除第一天外,往后就一二人入列,即便是第一日,也不可能只有五人。”</p><p>“再者,十国大才这次气势冲冲,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尊重大魏文宫,礼敬大魏,可这一次这些文人,仿佛根本就不在乎大魏文宫,也不在乎大魏。”</p><p>“光是退场之事,按理说任何明意文人都不会去做,有失儒者之风,不像文人,反而像一些商贩。”</p><p>许清宵指出其中问题,这三个问题给他的感觉最严重。</p><p>堂堂大魏文宫,哪一个不是各地天之骄子?再者还有四大书院,相当于大魏四大顶尖学府,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拥有儒道天赋的存在。</p><p>是开窍读书人,可在太平诗会上,竟然一个都没有入列,到头来还是靠自己力挽狂澜。</p><p>可以想象到,如果自己没有出现的话,大魏这次就丢人现眼了。</p><p>还自称什么儒道正统,圣人一脉?全是笑话。</p><p>“恩。”</p><p>“大魏文坛的确有些下滑,这也正常,毕竟受到北伐影响,然而,即便是再受到影响,也不至于太平诗会这般不堪。”</p><p>“至于十国大才,他们的的确确有些古怪,若换上一届太平诗会,尔等见老夫,必礼拜无比,眼神之中,都会带有敬重。”</p><p>“在大魏行事作风,也会尽显客气,甚至面对大魏文人,也是各种讨好,但今年不一样,他们略显狂妄。”</p><p>“眼神带有倨傲,气度完完全全变化,这提前退场,自大魏建国以来,也从未发生过,莫说大魏没有做错,即便是大魏做错了,他们也不会提前退场。”</p><p>“你可知为何?”</p><p>陈正儒点了点头,同时回答许清宵这些问题。</p><p>“为何?”</p><p>许清宵问道。</p><p>“朱圣源于大魏。”</p><p>“故天下文人,视文宫为圣地,大魏文人为圣人门徒。”</p><p>陈正儒说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无比骄傲,同时也无比自信。</p><p>而这一点,许清宵也不得不承认。</p><p>圣人的影响有多夸张?</p><p>自己言语,根本不是辱圣,也不是对圣人不尊重,说到底是不想走朱圣一脉,而是选择自己开创属于自己的学派,这其实也没什么问题。</p><p>至少在朱圣没有成圣之前,有很多人都开创过自己的学派,而朱圣学派也是从当时一路杀出来的。</p><p>可自从朱圣成为第五代圣人之后,所有学派统统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种狂热,天下文人的一种狂热。</p><p>朱圣的人格魅力,许清宵不可否认,甚至换句话来说,如果自己在那个时代,哪怕带着无数诗词,估计也不敢与圣人争辉。</p><p>这就是圣人的魅力。</p><p>自然而然,陈正儒这番话,许清宵相信,也认同。</p><p>可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这次太平诗会,问题就大了啊。</p><p>还不等许清宵继续询问,陈正儒则又开口,将今日太平诗会来龙去脉说给许清宵听。</p><p>包括孙静安如何训斥大魏文人,又是如何偏袒十国大才之事,说的清清楚楚,没有一点偏袒自家大儒,也没有一点摸黑。</p><p>只是将所有的事情,原原本本说出。</p><p>待陈正儒说完之后,许清宵的眉头是越皱越紧。</p><p>“不对!”</p><p>“这完全不对。”</p><p>“孙静安,是文宫大儒,他尊奉朱圣,明意圣道,立言维圣,著书传圣,性格有些冷漠。”</p><p>“对于大魏儒生或许会有一些冷傲,这很正常,可在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应该这般做,也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p><p>“激怒文宫儒生,到头来并没有任何好处,虽维护的是大魏颜面,但有些过了。”</p><p>许清宵皱着眉头,再听完陈正儒这番话后,他实实在在有些不能理解了。</p><p>知道孙静安傲,而且固执死板,但身为大儒,年龄也摆在这里,不可能如此愚蠢,各种袒护十国大才,而训斥大魏文人。</p><p>这不是自找麻烦吗?</p><p>完全不符合一位大儒所作所为,哪怕是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啊。</p><p>许清宵自言自语,他在分析。</p><p>而陈正儒没有说话,待许清宵百思不得其解之时。</p><p>陈正儒的声音响起了。</p><p>“有人企图剥离文宫。”</p><p>陈正儒的声音很平静。</p><p>但这平静之言,在许清宵耳中,却如同惊雷一般。</p><p>下意识他是否决的,可结合陈正儒所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啊。</p><p>可许清宵还是忍不住出声。</p><p>“剥离文宫?”</p><p>他咽了口唾沫,他眼神之中充满着不可置信。</p><p>大魏文宫,诞于五百年前,朱圣之时。</p><p>大魏京都为何出现在这里?是因为文宫先显,最终迁都此地,这就是圣人的威望。</p><p>自此,从那一天后,大魏文人皆称圣人门徒,走到异国他乡,都昂首挺胸。</p><p>而如今过了五百年了,文圣已经逝去,可文宫却一直留在此地,后世人不断用才气蕴养文宫。</p><p>可以说,大魏上上下下的百姓和文人,最大的骄傲,不在于军事能力,也不在于富裕能力,而是大魏出了一位圣人。</p><p>古今往来多少鼎盛王朝?有几个王朝出过圣人?</p><p>这是精神上的绝对骄傲,是每一个大魏百姓骄傲的东西。</p><p>可现在陈正儒告知,有人想要剥离文宫,相当于夺走这个儒道正统,这怎么可能?</p><p>“陈儒,这不可能。”</p><p>“朱圣在京都悟道成圣,如何剥离?”</p><p>许清宵已经不用大人称呼了,而是用陈儒,代表着用儒生的身份交谈此事。</p><p>“可朱圣游历诸国,传过圣人之道。”</p><p>“圣人之争,其实一直都有,只是大魏自朱圣之后,也出过无数有才之人,压制天下文人。”</p><p>“例如太平诗会,否则,若是大魏文宫一旦式微,便会有人争抢正统之说。”</p><p>“这一次,老夫感觉,有人在幕后推动。”</p><p>陈正儒平静回答。</p><p>让许清宵有些哑口无言了。</p><p>是啊,朱圣是在大魏京都悟道,而且还是大魏子民,可问题是,儒道本身就是教化天下,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儒道,只要有一颗读书的心。</p><p>自然朱圣也会去各国传道,将自己的学派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圣人都会做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