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妻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皇帝接到李公公勇冠三军,全歼叛军万人前锋部队的奏章,大喜!不是小喜,是真的大喜。大唐军方三大势力,河北安禄山,反了;安西哥舒翰,败亡;朔方王忠嗣,死了。自己虽然是靠好兄弟好哥们王忠嗣的旧部拥戴做了皇帝,但是在军中真无一个可靠之人。军中诸将,郭子仪李光弼都可堪大用,只是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安禄山呢?如今,李辅国勇猛,首战就有如此佳绩,自然该大大奖赏,重重任用,以便在军中培养自己的亲密势力。毕竟,史上就算有宦官专权,也没见过宦官造反做皇帝的。一没有儿子,即使造反成功,传给谁呢?其次,天下英雄,女人做皇帝都容不得,何况一个死太监呢?再说,杀一个专权的太监和杀一个跋扈的将军,哪个更容易?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嘛。于是回京以后,皇帝便封李辅国:郕国公,知内侍省,开府仪同三司,掌管禁军,保护皇城。太监做成这样,李公公的父母应当能含笑九泉了。皇帝却没有想到,这死太监一旦掌握了军权,可比跋扈的将军难收拾多了。

  古语有云,人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李公公不在乎,反正他每天都有甘霖,别人有没有,和他有关系吗?他乡遇故知,李公公的故乡是博陆,属范阳节度使管,如今的范阳是叛贼巢穴,李公公本来也没几个故知,现在就算有,也别他乡遇到了,怪吓人的;金榜题名时,对郕国公李辅国来说,这算个什么玩意?就在孝子贤孙们担心李公公的生活快乐不够多的时候,李公公自己发现了一件他很有兴趣的大喜事:洞房花烛夜。这也不能怪孝子贤孙的孝心不够,毕竟,大家都知道,李公公是个太监,即使封了国公,位高权重,那也是太监啊,谁会想到太监要娶媳妇呢?有权人的快乐,想象不到啊。

  这一日,杜甫如以前一样,给贫民分发粥和蔽体御寒衣服,分到的都连连感谢,祝李公公长命百岁,多子多福。分不到也不生气,等明日再来。本来是每月朔望日施粥救济穷困百姓,行了几次善举以后,百姓对李公公的称颂居然传到了大内,李公公一高兴,索性改为每日都发,反正发的也不是他家的粮食和衣服。杜甫怕有刁民乘机混进来欺压良善,就限定了每日的人数,每天倒也整得忙忙碌碌。其中有一老妪,每天都来,容貌甚是端庄,泥土也不掩风华,杜甫心想可能是以前富贵人家沦落了吧,这些天司空见惯,也不多问,只是看她年纪大了,衣食无靠,每次都多盛点粥,那老妪看杜甫的眼神就有点不一样了。

  一日忙完,杜甫正准备回去歇息,那老妪怯生生的上来问:“敢问大人可认识许合子姑娘”?杜甫心里一动,她和许合子不过数面之缘,在这乱世之中,勉强算个熟人吧。不带杜甫发问,那老妪又道:“大人可还记得老身”?杜甫仔细一看,原来是那日和高适在灵州城外踏青时候见过的。

  原来这老妪正是那日被董超薛霸押送的老妇人,当日因为行色匆匆,杜甫倒也没有太留意这老妇人,只知道她是许合子的妈妈。后来许合子被皇帝御封振威将军,随广平王、郭子仪、李辅国去前方劳军,杜甫也就再没有她的信息了,想必也是衣食无忧,怎么她的妈妈反而沦落街头了。杜甫在长安十年,自然知道歌妓的妈妈肯定不是真的亲生父母,只是这么个称呼罢了。歌妓和妈妈闹了矛盾,一拍两散拆伙了也是时有发生的,不是什么稀罕事。莫非许合子和她的这位妈妈也有了什么龃龉之事,把这老妪赶了出来?又想二人从京师逃到灵州,一路相依为命,感情应是深厚,理应不会抛靠,每次都多盛点粥,那老妪看杜甫的眼神就有点不一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