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第1/2段
暗夺?
又是怎么个夺法呢?杜甫看着这位狠厉深沉的尚书大人,心底都替老百姓发颤。
刘晏却不再说这个话题,而是反问杜甫:“子美可知安禄山为何能反”?
“胡人狼性,狼子野心、忘恩负义……”杜甫义愤填膺的开始准备痛斥安禄山,刘晏笑笑说:“圣人是喜欢把一切事情都归结为人的道德品质,孰不知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丰而晓荣辱。安禄山若是无兵无权,做个某地县令,就是再道德底下他也反不了吧”。
“安禄山之权如何得来,子美且听我道来”。
“我朝初创之时,民间是用租庸调制,军队是用府兵制,养兵百万不用一文。两者的基础都是土地,即均田制。租是田租,只要授田就要缴纳田租,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皇粮;庸是劳役,有人就要服劳役,比如子美修兴教寺的那些民夫;调是物产,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有田就有租,有身就有庸,有家就有调。朝廷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田租,而有些分了地的农民定为军户,不需要纳租庸调,每年闲时训练,忙时种地,分时轮戍,战时自备武器装备上前线,这就是府兵制,养兵不需要花朝廷一文钱”。
这不是挺好吗?杜甫心想。
“当时老百姓有了土地耕种,养家糊口,朝廷的有了稳定的田租收入,又不支出军费,就是少收点田租费用开支也是够用的。但是到了太上皇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因为支出更大了。太宗时,整个朝廷才755人,而到了太上皇登基,仅仅领俸禄的官员就超过万人,再算上皇亲国戚,宫内太监三千多人,宫女四万人。虽然当时民间经过多年休养,人口增多,户口达到了600多万户,可朝廷收入还是不够用,太上皇任命我等先辈宇文融为劝农使,免六年租税,劝各地流民回去种地,又增加户口一百余万”。
“户口增加了,百姓免租了,不应该是好事吗?为什么张说张九龄等贤相要弹劾宇文融呢”?杜甫虽然不懂租庸调,但是朝廷争斗还是知道一些的。
“宇文大人做的自然是好事,户口增加,税收增加,太上皇当时很高兴,提拔他也做了宰相,只是百日之间,就被群臣轰下台去,一路贬谪,贤相、言官又借贪污事件上书弹劾,死在了贬谪路上。还是圣人的办法,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于道德问题”。
“贤相和言官的道德自然是好的,也是忠心耿耿的,只是当宇文融大人死了以后,他们却不能替朝廷开源,增加收入。只是一味劝皇帝节流,省吃俭用。皇上大怒,就用了李林甫”。
“子美可能以为当时的丞相和宇文大人的矛盾就是清廉和贪污的问题,其实不然。一切矛盾根源都是均田制和租庸调被破坏了,朝廷收入越来越少和支出越来越大的问题”。
“租庸调的核心是按男丁分田,按人口纳税”。
“这有什么问题吗”?杜甫忍不住问了一句。
“问题非常大!高祖时期全国200万户,太宗时期300万户,高宗年间380万户,则天大圣皇后,虽是女人,的确是一代雄主,她留给太上皇610万户人口。再经过宇文融大人劝农扩户,到了天宝年间,我朝户口达到了891万户,比开国之初多了将近5倍”。
“户口多了5倍,可土地增加却没有两倍,每个男丁能分到的土地越来越少,原有分田的农户,休养生息,子孙繁多,增加收入。只是一味劝皇帝节流,省吃俭用。皇上大怒,就用了李林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