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樊楼的由来第2/2段
据说,异邦的金国也对矾楼(丰乐楼)倾羡不已,宋话本《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叙述,燕山建起了一座“秦楼”,“便似东京白矾楼一般,楼上有六十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桌凳”。酒保也是雇用流落到此地的“矾楼过卖”。他们要招雇一位绝色美女,可惜没有一个比得上东京城中李师师的。
平民的情爱、帝王的风流、异邦的仿效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到矾楼这样的豪华酒楼消费,是当时的一种时尚,一种城市风情,一种休闲文化繁荣的标志。
一般的正店都要雇用一批“茶酒博士”等服务人员,三五十人不等,矾楼则要有七八十人。如再加上造酒的技师和工人,人数会更多。这实际上是我国出现较早的打工者群体。他们不单来自京城,还来自各州府县域。他们已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内部管理逐渐形成一定的模式。可见超豪华的矾楼大酒店,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商品生产与饮食服务,成为独立的生产与经营的综合性单位,是都市消费潮头的一面鲜亮的“星级”旗帜。矾楼等“星级”酒店,除了日常为官府与市民服务之外,还要经常接待前来朝贡访问的各国使者和商贸代表,担负着相当于钓鱼台国宾馆或者北京饭店那样的重要使命。
大酒店是一个城市的门面,也叫窗口形象。既是都市繁华的象征,又是城市就业的广阔市场。打工者群体改变着城市的结构,又带来各类人才和技术技艺,是都市永远充满活力的源泉之一。名酒楼要招揽更多的客人,与同行竞争,就须有高超的烹饪技术,推出自己的拿手好菜。久之,名厨师便叫响起来。如郑厨、沈厨、周厨、翁厨、白厨、孟厨等,他们比特级、一级厨师的名气还要响亮。矾楼这类的名厨拥有多位,各有绝活,食客常常是慕名而来。名厨实际上是这个打工者群体中的文化技术代表,薪水也是最高的。凡是休闲都市,都是名厨和烹饪高手的荟萃之地。他们本身就构成对食客和游客的吸引力,会产生旅游服务的招牌性效应。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