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王安石来了!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通往汴京的官道上,一辆朴素的马车摇摇晃晃地行驶。</p><p>两侧犹然白雪皑皑,树木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然而坐在车内的人却是面露笑容,此人是为江宁知府、翰林学士兼侍讲,人称安石不出何以安天下的王安石。</p><p>“爹爹,您为什么这么开心?”</p><p>王雱问道。</p><p>王安石看向儿子,笑道:“你猜?”</p><p>王雱笑道:“想必是爹爹此行将实现一贯以来的主张,因而喜出望外吧?”</p><p>王安石笑而不语。</p><p>大约如此吧。</p><p>去年,也就是治平四年,英宗仙逝,小皇帝赵顼继位,到得九月,便起用他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之后更是常常来信请教。</p><p>此次更是请自己进京,说是要请教治国之道,内里的意思,王安石哪里能不明白。</p><p>他蛰伏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今日么,开心也是自然吧。</p><p>从江宁到汴京,路途不远,但对于他来说,却是稍显远了些。</p><p>对于心情紧迫之人,即便是几刻钟,也是莫大的煎熬的,但这么多年都等过来了,也不在乎这一时片刻了。</p><p>马车晃晃悠悠进了汴京城。</p><p>王安石在京有一套小院子,那是之前他在京城为官的时候置办下的,所以倒无须如同张载一般去住驿馆。</p><p>老管家见到主家回来,开心得到处忙活,却被王安石给叫住了。</p><p>“老李,不必多忙活了,来来,你与我好好说说,最近汴京城里有什么新鲜事么?”</p><p>李管家咧嘴一笑:“老爷想听什么?”</p><p>王安石笑了笑道:“都可以说说,就是一路无聊,回来了,就想听点有趣的。”</p><p>李管家嗯嗯点头:“嗯倒是也有,最近市井之间在传一些事情,也不知道真假,老奴姑且说,老爷姑且听个乐子也就是了。”</p><p>王安石点头道:“无妨。”</p><p>李管家道:“近来听说陛下有意大用张方平张相公,九月份的时候已经颁布任命,令张方平相公为参知政事,只是这任命却是不再执行。”</p><p>王安石点点头,这事情他是知道的。</p><p>赵顼登基没有多久,就立即进行二府大换血。</p><p>经过一番大力调整之后,中书的班子是新旧相参,二旧二新,旧相曾公亮、副相赵概,再加上张方平、赵抃两名新人。</p><p>枢密院的新班子是一旧三新,这一旧是枢密使文彦博,三新是新任枢密使吕公弼和两名副使韩绛、邵亢。</p><p>新君新臣,必有新政,这个王安石自然是理解的。</p><p>在新晋的两位副宰相当中,赵顼最为属意的,毫无疑问是张方平。</p><p>赵顼非常信任张方平,之前韩琦的安置方案,王安石听说就是赵顼夜召张方平密商的结果。</p><p>王安石还听说而在此之前,当时赵顼试图罢免副宰相吴奎的时候,也是跟张方平商量的。</p><p>至于赵顼为什么对张方平如此欣赏,是来源于英宗。</p><p>英宗即位之前就读过张方平的新,旧相曾公亮、副相赵概,再加上张方平、赵抃两名新人。</p><p>枢密院的新班子是一旧三新,这一旧是枢密使文彦博,三新是新任枢密使吕公弼和两名副使韩绛、邵亢。</p><p>新君新臣,必有新政,这个王安石自然是理解的。</p><p>在新晋的两位副宰相当中,赵顼最为属意的,毫无疑问是张方平。</p><p>赵顼非常信任张方平,之前韩琦的安置方案,王安石听说就是赵顼夜召张方平密商的结果。</p><p>王安石还听说而在此之前,当时赵顼试图罢免副宰相吴奎的时候,也是跟张方平商量的。</p><p>至于赵顼为什么对张方平如此欣赏,是来源于英宗。</p><p>英宗即位之前就读过张方平的文章,对其很是佩服,即位之后初见张方平,听他纵论天下事,脱口叹道“学士怎么可以离开朝廷呢”</p><p>第二次跟张方平谈话,英宗甚至觉得之前接触的宰相大臣都是平常人,说“听学士一席话,才知道本朝还是有人才的”</p><p>这些事情是广为流传的,否则以王安石对于朝廷的疏远,是不可能知道的。</p><p>只是司马光为什么反对张方平为相公,这却是让王安石不解了。</p><p>在王安石看来,张方平的确是不愧于所谓天下奇才的赞许的。</p><p>张方平现年六十一岁,比韩琦大一岁,跟欧阳修同岁,他是富弼在应天府学的同学,范仲淹的学生,很年轻时就被誉为“天下奇才”得到范仲淹等人的赞许。</p><p>而且他仁宗朝就已经当过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和三司使这四个职位俗称“四人头”,宋朝的宰相副宰相和枢密使副使大多数是从这四个职位提拔的。而进入枢密院和中书,这叫做“大用”。</p><p>在仁宗朝,张方平已然“尽历四职”,只差“大用”了。</p><p>而且令王安石感觉欣赏的是,张方平是难得的财政专家,有想法,能推行,有着第一流的创造力和行政执行力。</p><p>他第一次做三司使,疏通汴河,整顿漕运,卸任之时,为京城积攒了足够三年食用的粮食,和足够六年使用的马料。</p><p>等他第二次到任的时候,由于前任工作不力,京城粮食只够一年半的马料才够一年使用。</p><p>而张方平就任之后,不到一年,京城就有了五年的粮食储备。</p><p>宰相富弼为仁宗朗读张方平的漕运十四策,读了足足十刻钟,旁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