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刘宗祥走马上任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谢学龙一死,宣示着这次剿匪作战的全面失败。</p><p>莫谦的实力得到了巨大的增强,在收服了两千官兵后,莫谦的总兵力直接来到了七千人。</p><p>莫谦为了节省开支,把那三千民夫全放了,每人发了十斤大米,让他们各自返回南昌府。</p><p>十斤大米,节约点吃也够他们活到家了。</p><p>不过虽然没了民夫,但是还有七千人的军队,每天光吃粮食就得吃掉八十石,这还只是吃米,还没算油盐之类的。</p><p>不光要保证士兵吃饱饭,还得让士兵有军饷。</p><p>莫谦关起门来经过计算,哪怕是每个士兵一个月领一两银子的军饷,自己一个月就要开支差不多上万两白银。</p><p>这么一算下来,那从官军大营里缴获来的三万两白银根本撑不了多久。</p><p>“不行,得想办法搞钱,否则哪来的钱养兵!”</p><p>莫谦立刻把主意打到了袁州府各地的乡绅身上,这帮乡绅是最有钱的人。</p><p>莫谦召集自己的部下,展开了一场小型的会议。</p><p>会上,他对众人说道:“明日一早,大军准备开拔回袁州!”</p><p>众人对这个提议并没有异议,毕竟分宜城小,想要养七千大军还是很难的。</p><p>“主公,而今袁州府乃是一座空城,城内无一兵一卒,主公想要取它不过翻手之事而已。”</p><p>“这一点我知道,介之啊,如今我大军已有七千之多,这么多人,怕是不好养活。”</p><p>曹国祺点了点头,道:“主公无需担忧,袁州府地方不小,有一府四县之地,人口也有五六十万,养兵几万不容易,但是区区七千人还是养得起的,不过卑职有个小小的建议,希望主公能够采纳!”</p><p>“哦,是什么好建议,但说无妨!”</p><p>曹国祺说:“主公的均田策在民间为百姓大加赞善,但是主公,您给了百姓田地,却不让他们交税,如此长久下去,卑职怕会入不敷出啊。</p><p>且千年以来,百姓们便有向朝廷和地方政府交粮的习俗,此乃维持朝廷和地方的重要来源。</p><p>主公给百姓发田,每村仅留部分公田养兵养官吏,如此不是长久之计。</p><p>公田数量有限,主公要靠公田养兵,养吏,养官,而且将士们的赏赐皆是出自公田之中,如若不向百姓征税,怕是不出个三年五载的,咱们便无田可赏了,到时候将士们打了胜仗,又拿什么赏赐他们呢?”</p><p>“且公田制还有一个缺点,那便是百姓在耕种公田时,必然没有像耕种自家田地那般细心,如此下来公田的产量便会受到影响,这一点还请主公早做打算!”</p><p>曹国祺说完,在场的众将也站了出来,纷纷说曹国祺说的对。</p><p>“是啊,主公,哪有给田不收税了,咱们多少也该收点啊!”参将卢照也站了出来支持曹国祺。</p><p>莫谦看这么多人多赞同曹国祺的意见,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公田制的确存在着致命的缺陷。</p><p>他问曹国祺道:“介之,那你觉得向百姓征收多少税合适?”</p><p>曹国祺想了想,答道:“明太祖开国之时有约,南方地区的税负在田产的两成,咱们不用收这么高,收取一成便可,如此下来,所收取的田赋便足够供养大军以及官吏了。</p><p>并且,主公也可在无战事之时,让军队屯田,如此一来,不出一年,咱们便可府库充裕了。”</p><p>莫谦听了这话不禁大喜,心说这曹国祺不愧是搞政务的一把好手。</p><p>不过他忽然又想到一个问题,他问曹国祺:“可是我跟百姓们承诺过不让他们交税的,如今出尔反尔,这可如何是好?”</p><p>曹国祺笑着说道:“主公不必担心,主公可以向百姓解释,就说免税的是宜春县的几个乡镇而已,因为那几个乡镇乃是主公起兵之地,可以不必收税,但是除那几个地方之外,都要收税。</p><p>当今朝廷的税赋早已让百姓苦不堪言,主公打倒乡绅地主阶级,把田地分给百姓,征收的税负又远远低于大明朝廷。</p><p>百姓们非但不会怪罪主公,反而会感恩主公的大德!”</p><p>莫谦一听这话心中真是豁然开朗。</p><p>他起身来到曹国祺身边,拉着他的手说:“介之真乃大才也,从今天起你不用担任这分宜县令了,跟我去府城,为我出谋划策!”</p><p>可是曹国祺却拒绝了莫谦的邀请。</p><p>他说:“主公不可,主公大业才刚刚开始,一切都需人手,卑职愿意为主公妥善经营分宜。</p><p>且均田策政令还未在分宜施政完毕,等卑职将分宜安置妥当,再为主公出谋划策!”</p><p>莫谦听了这话心里的那个感动哦。</p><p>“公乃我之子房,日后建国,必列宰辅!”</p><p>曹国祺一听这话,顿时眼泪吧嗒吧嗒的就往下掉。</p><p>他跪倒在莫谦跟前,“介之愿为主公大业赴汤蹈火,刀山火海,粉身碎骨,在所不辞!”</p><p>姓解释,就说免税的是宜春县的几个乡镇而已,因为那几个乡镇乃是主公起兵之地,可以不必收税,但是除那几个地方之外,都要收税。</p><p>当今朝廷的税赋早已让百姓苦不堪言,主公打倒乡绅地主阶级,把田地分给百姓,征收的税负又远远低于大明朝廷。</p><p>百姓们非但不会怪罪主公,反而会感恩主公的大德!”</p><p>莫谦一听这话心中真是豁然开朗。</p><p>他起身来到曹国祺身边,拉着他的手说:“介之真乃大才也,从今天起你不用担任这分宜县令了,跟我去府城,为我出谋划策!”</p><p>可是曹国祺却拒绝了莫谦的邀请。</p><p>他说:“主公不可,主公大业才刚刚开始,一切都需人手,卑职愿意为主公妥善经营分宜。</p><p>且均田策政令还未在分宜施政完毕,等卑职将分宜安置妥当,再为主公出谋划策!”</p><p>莫谦听了这话心里的那个感动哦。</p><p>“公乃我之子房,日后建国,必列宰辅!”</p><p>曹国祺一听这话,顿时眼泪吧嗒吧嗒的就往下掉。</p><p>他跪倒在莫谦跟前,“介之愿为主公大业赴汤蹈火,刀山火海,粉身碎骨,在所不辞!”</p><p>.....</p><p>紫禁城,御书房内。</p><p>谢学龙死在了剿贼战役之中,崇祯皇帝在除夕的前一天便从江西的塘报中得知了。</p><p>他立刻召集内阁成员讨论江西的事情。</p><p>他问首辅温体仁道:“爱卿,而今谢学龙身亡,江西莫贼已占据一府四县之地,为之奈何?”</p><p>温体仁想了想说道:“陛下,江西莫贼兵不过三千,实力并不强。</p><p>据臣所知,此次剿贼之所以失败,乃是谢学龙贪功冒进所至,江西都指挥使丘上仪与巡道王庭梅曾经劝过谢学龙,让他厉兵秣马,先整顿兵马等天气转暖再前往剿贼,如此胜算大增。</p><p>但是谢学龙却急功近利,导致才有此败。”</p><p>崇祯听他说完不禁有些生气,他说:“朕问的是该如何剿贼,不是在追问谁的责任!”</p><p>“陛下,江西莫贼不过是疥癞之患而已,真正的大患乃是中原的张献忠高迎详李自成等贼。</p><p>此三人降而复判,大军已经直逼中都凤阳,此三人才是我大明朝的心腹大患啊!”</p><p>崇祯听了这话不禁默然点了点头。</p><p>他现在一听到李自成三人的名字就恨的咬牙切齿。</p><p>“啪!”</p><p>崇祯皇帝一巴掌拍在御案之上,骂道:“陈奇瑜误国啊,反贼本已被围车厢峡中,若非他擅自收降叛军,哪来今日之祸!”</p><p>众臣看皇帝发火,一个个都不说话了。</p><p>陈奇瑜为什么敢收降几万反贼,最终拍板的不都还是坐在上首的皇帝么?</p><p>作为招抚工作的最终拍板人崇祯皇帝,不是他的首肯,李自成怎么可能从车厢峡逃出生天。</p><p>这责任本来最大的责任就是皇帝的,可是结果呢,最后倒霉的却是五省总督陈奇瑜。</p><p>大臣们都知道陈奇瑜是最冤枉的,可是没有一个人敢给陈奇瑜叫冤,给陈奇瑜叫冤,那就等于在挑战皇帝的权威。</p><p>皇权,是不容挑战的!</p><p>陈奇瑜现在还在大牢里关着呢,朝臣不知多少人弹劾他误国,要求把他斩首示众。</p><p>如果不是首辅温体仁一力护持,怕是早就身首异处了。</p><p>陈奇瑜被下了天牢,可是农民军还得继续剿啊。</p><p>负责围剿农民军的新任五省总督洪承畴走马上任。</p><p>洪承畴一上任便令总兵贺人龙,左光先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