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霸道的纨绔第1/3段
渭河又叫禹河,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由于甘肃渭源鸟鼠山堰塞湖洪水泛滥,给关中华夏民族造成极大生命威胁。大禹拔山涉水,疏水导渭排洪,为了纪念大禹功绩人们将这条河称禹河,直到今天,关中百姓还叫它禹河。
自打沿河两岸有了人家开始,渭河上就有了渡口,后来大秦定都咸阳之后就在渭河上架了桥同时也扩建了渡口。架桥自然是为了方便行人车马渡河,而扩建渡口的作用则主要是为了方便船只装卸货物。
说起这座桥是鼎鼎大名的,因为它多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篇中。比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犹如温庭筠的《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没错,这座桥就是咸阳桥。当然,应该说这座桥是最早的由官府督造的横跨渭河的桥,是一座木梁木柱桥。所谓木梁木柱就是把木桩夯进河底,在木桩上加上木制的梁做为承重然后再梁上铺设桥板,这样的桥梁就叫做木梁木庄桥,也是华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桥梁。
桥叫做咸阳桥那渡口自然也叫做咸阳渡,由于有了咸阳桥和咸阳渡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小城镇。这个小城镇也是很有名,他的名字叫做杜邮。在这里发生过一件载入史册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做“杜邮之戳”,当事人就是白宣的爷爷,大秦战神白起。杜邮就是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的地方,此地位于咸阳城西十里。
除此之外,杜邮还是咸阳通往西方诸国的渡口始发点。据陕西地方志记载:“咸阳渡自古建有木桥,乃是西通西域,南往巴蜀之要冲。”固有“渭水贯河,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描写。由此可见咸阳渡是何等的繁华,行人站立渡口桥头可西望咸阳城内雄伟华丽的章台宫。
能够建桥的地方通常都是水流平缓水深相对较浅的,在建桥之后由于有木桩阻挡水流到了这里就更加平缓,因此桥下沿河两岸就成了打鱼垂钓、洗衣浣纱的好去处。
尤其是九嵕宫、九嵕书院和大秦军帅府建在渭水东岸以后,随着书院学子,宫廷禁卫军帅府官吏属员以及铁鹰、旄头两支大秦劲旅的进驻,渭河东岸俨然已经成了一座规模仅次于咸阳的城邑,确切的说成了大秦国都的一各组成部分。再加上世家们纷纷在此地建立庄园,如此一来居住在这里的百姓也日渐增多。这么多的人每天洗衣的就不少,这里又挨着渭水洗衣浣纱很是方便。
后来白家和几个相好的世家比如王家、蒙家、崔家、冯家、袁家、卢家、李家,还有一个最大的世家赢家,这些大秦世家一起沿着渭水两岸建起了水车磨坊和织染作坊,当然喽这些个作坊里用的水车、织机啥的那肯定都是出自九嵕书院了,但追其根源还是在百家这。所以不论谁家开了作坊那都必须给白家四成分子,一条渭水让几大世家赚的盆满钵余。白宣家里更是如此,不敢说富可敌国,可也比最牛掰的赢家差不了多少。这就是最早的技术入股模式,动动脑子就能让大把的钱哗哗的往家里流,这天下能这么干的怕是也只有白宣了。
当然喽,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有了这么多家织染作坊,那么每天到渭水边的浣纱女自然不少。这么说吧,若是到了仲夏时节,渭水两岸沿着咸阳桥两侧一溜排开全是莺莺燕燕的浣纱女。这些浣纱女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又白有黑、有俊有丑,真可谓品种俱全,百花争艳,惹得咸阳城内的登徒子们或是站在咸阳桥上直勾勾盯着和两边一片白花花的肉馒头。浣纱嘛,你总在得猫下腰去吧,这一猫腰白白的胸脯自然就露出来了,自然也就便宜了桥上的登徒子们。不过现在是秋天,浣纱的女子少了一多半而且穿的也比夏天多。
但是咧,凡事都没有绝对,这些浣纱女大部分还是年青的小娘子,没事到织染坊打打零工赚些嫁妆钱。年青的小娘子不管相貌如何都是那么的活泼可爱,有些时候高兴起来打打闹都是出自九嵕书院了,但追其根源还是在百家这。所以不论谁家开了作坊那都必须给白家四成分子,一条渭水让几大世家赚的盆满钵余。白宣家里更是如此,不敢说富可敌国,可也比最牛掰的赢家差不了多少。这就是最早的技术入股模式,动动脑子就能让大把的钱哗哗的往家里流,这天下能这么干的怕是也只有白宣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