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1/3段
清晨的阳光一露面,便热情似火。像调皮的孩子,左摇右晃,急切地想把还在沉睡中的大地母亲唤醒。吕东迎着朝阳,沿着江南路走来。今天她步行上班,走到单位时,身上出了一层微汗,感觉筋骨舒展,浑身充满了力量。
因为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她准备了一个黑板挂在了办公室的墙上。还买了能粘贴的便签,记录那些不便于上墙的事务。
顾不上沏茶,她拿起笔,急着把脑子里装着的几件事写到黑板上:一、广告分频经营,研究方案;二、《北江新闻》主持人定妆,主播台背景改动;三、健身操大赛布置下去;四、让宋春风讲时政新闻的要领;五、柳南的补助。
写到这儿,她拿起板擦把第五个又擦了。拿出便签,把这一项写在了纸上,贴到了身后书柜玻璃门的内侧,一开柜门就能看到。然后,在黑板上又接着写:五、奖金改革,各栏目与正式工沟通进展;六、解决人手紧张问题;七、暑期策划,尤其是防汛抗旱方向;八、党支部民主生活会;九、团建。
吕东拍了拍脑门,总觉得还有一项,怎么也想不起来。她开始在办公室里踱步,眼睛扫向窗外。蓝天白云,碧空如洗。高楼林立的北江市被太阳照得熠熠生辉。哇,想起来了:十、北江解放70周年大型策划。
写完了,她坐到办公桌前,拿起手机,想把昨晚上张又春妆容太浓的情况发给陈家山。一想不对,家山是第三制片人。总监有事,应该先找第一制片人。她在微信里找到江平,把这个情况发了过去。
新闻频道每天两个编前会。上午九点一次,下午五点一次。上午九点,在会议室,本周值班副总监带着四档新闻栏目的当班制片人开会。说今天每个栏目重点要播出的内容。下午五点,还是副总监带着,到总监办公室,汇报和讨论明天要上的节目。
刚刚开完早晨的编前会,江平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正和朱佩琪、陈家山商量近期的选题。今天那几个栏目没什么重头报道,江平正在为晚上头条引什么片子发愁。
《晚间》属于半自采半整合编辑的栏目。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引用《零距离》和《北江新闻》的片子,三分之一是本栏目记者自采,三分之一是外埠的一些热点新闻。晚上9点30分开始直播,时长40分钟。有10个记者,10个编辑,2个责编,3个主持人。责编和编辑需要上夜班,所以上午不用来。10个记者中,有7个编导,3个摄像。一周7天,7位编导,正好每天一位。按照排班,每个编导每周要出一条10分钟左右的自采节目。
三个制片人,在节目生产方面,轮流值岗。每周三个岗:一个主班,一个副班,一个备班。主班负责当天直播串联单的全部内容,侧重整合编辑类节目的选定、审核。副班负责记者自采节目的选题、审稿、审片。备班负责频道安排的一些日常事务。像什么节目评优、福利发放、车辆调度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杂事,就协助主班审片子。三位制片人,虽然干的工作相同,但仍然有大小之分。跟机关里的“一把手、二把手”一样,第一制片人是主要负责人。
制片人下面,还有组长。记者组和编辑组各设一名组长。《晚间》团队不到30人,在四档节目中人员是最少的。但是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这两年,电视新闻整体的收视率都在下滑,《北江新闻》《北江零距离》《正午焦点》辉煌的时候,曾出现过收视率上3.0甚至上4.0的高位。现在都跌到了1.0左右。而《晚间》恰恰相反,其他栏目最辉煌的时候,它的收视率也没上过1.0,现在其他栏目下来了,它却逆势上涨,最高的时候,上了2.0。这背后,除了管理运行井然有序之外,还是有故事的。
《晚间》在新闻频道是一个姑姑不疼大姨不爱的栏目。因为这个栏目开播7年来,没有一位制片人成长为副总监。新闻频道现有的三位副总监,都是从各自分管的栏目的制片人提拔起来的。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晚间》没有。
这个问题,还得往根儿上捯。
《晚间》的班底是最早的新闻评论部。那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事。新闻评论部曾经是新闻部的一个分支。后来逐渐壮大。但是再大,时政新闻在台领导眼里永远是第一位。评论部顶多是锦上添花。但是,架不住评论部越来越大。凭着过硬的业务水平,在台里的口碑和影响力,评论部大有超越新闻部的势头。这就是业绩,是晋升的资本啊 />
制片人下面,还有组长。记者组和编辑组各设一名组长。《晚间》团队不到30人,在四档节目中人员是最少的。但是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这两年,电视新闻整体的收视率都在下滑,《北江新闻》《北江零距离》《正午焦点》辉煌的时候,曾出现过收视率上3.0甚至上4.0的高位。现在都跌到了1.0左右。而《晚间》恰恰相反,其他栏目最辉煌的时候,它的收视率也没上过1.0,现在其他栏目下来了,它却逆势上涨,最高的时候,上了2.0。这背后,除了管理运行井然有序之外,还是有故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