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2/3段
“我觉得重点还是主持人。还是你俩的评论,又得有“南北”二字,‘南腔北调’咋样?”家山说完,也用期待的眼神回望着大家。
吕东眼睛一亮。
林刚忍不住地“哈”了一声,讥笑着说:“大山,你是要把《零距离》改成唱戏的吗?”
“现在这栏目名字,哪还有程式化的规则可言。能抓住人就行!你说央视的那档节目,叫什么‘谢天谢地,你来啦’,这是什么名字?”加山站起来,准备走。
吕东一拍桌子,说:“那就加上一个副标题,叫‘新闻界之南腔北调’!”
除了陈家山,其他人都瞪大了眼。这个名字很突兀又很新奇!乍一听,不咋地。细琢磨,还挺有味。喔!难道这就是下面人打个底,领导来完善,先民主后集中,一个起名字的完美过程?
吕东看了看孟成。孟成微笑着,做了个OK的手势。
陈家山一拍手,说:“诶,这回不像唱戏的了!”说完,转身出了门。
林刚悻悻地站起来,敲打着手中的扇子,默念着“新闻界之南腔北调”,看着吕东,意思是在问,是不是可以解散了。
吕东用拍板的口气说:“明天叶台回来,把‘南北工作室’和‘新闻界之南腔北调’都报给他,他要是想不出更好的,就从这里二选一。”
第二天,叶书文皱着眉头看着这俩名字,好像还是不满意。最后他拿起笔在“新闻界之南腔北调”前面加了个“今日”——“今日新闻界之南腔北调”。大家一看,马上拍手鼓掌连连称赞。说还是台长站位高,更能把握住当下的流行趋势和观众口味。
但是运行起来之后,留在大家嘴上,朗朗上口,叫顺嘴的还是“南腔北调”。
……
《今日新闻界之南腔北调》终于开播了。因为提前半个月就进行了宣传预热,开播当天的收视效果就非常明显。柳南和思北,两个年轻面孔,没有播音腔,亲切而风趣,就像隔壁老王家的臭小子和楼上的二丫头,把热搜榜上和民生相关的新闻拿出来,嘚吧嘚,你一言我一语,不管别人怎么看,只说自己怎么看。电视机前的中老年朋友被这俩孩子的俏皮劲儿一下吸引住了。吕东的父亲看得会心地直笑。大声招呼正在做饭的老婆子过来看。东妈一屁股坐下,愣是十分钟没动地儿,一直乐。第二天,开始跟邻居们宣传,说《北江零距离》改版了,增加新面孔了。这俩新人可好玩了。
《北江零距离》一个小时的体量,前半个小时,一直是收视低谷。这次把《今日新闻界之南腔北调》放在了前半个小时内,把收视率已经跌到1以下的《北江零距离》又推到了1之上。
吕东信心大增。这就说明,还是内容为王。能提供好的内容,就是最后的赢家。小屏只是解决了大屏不能随时随地想看就看的不足。她接受大中小三屏(电视、电脑、手机)分庭抗礼的局面。也认识到小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她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如何把传统平台的节目向移动端分发的问题。
……
收获与损失,像对孪生兄弟,总是形影不离。《今日新闻界之南腔北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民生网的招聘也有了结果。新闻频道报名的9个人,柳南没去,剩下的8个人有7个被录取。没考上的那一位,自觉没脸再待下去,经人介绍,去了省日报社下属的海北新闻网。一下走了8个人,各栏目的制片人开始在编前会上向吕东诉苦,抱怨人手不足。吕东听了,心里不免又多了一桩官司。
这天,正和孟成商量广告经营的事儿,吕东桌上的办公电话咣咣地响了起来。一看来电,很熟悉的一个号,就是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拿起来接了,竟是牛小斌牛总!自从牛总离开电视台,他们一直还没再见过面。平时也只是互相在微信里点个赞。今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竟生出一种久别重逢的赶脚。
牛总好像变了个人。说话不像原来底气那么足了。他和吕东寒暄了两句,便表明了意图:想安排一批大学生过来实习。
吕东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她想到了人手不足的问题。突然眼前一亮。实习生是不是可以帮着缓解一下呢?就是不知道北传新闻学院的学生素质如何。吕东在打着自己的算盘,没想到牛小斌脑子里盘算的也不是安排几个实习生这么简单。他听着吕东的态度尚可,便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北传新闻学院和新闻频道干脆来个合作,在“北江解放70周年”这个选题上找一个角度,搞个联合制作,共同做个项目。话说到这儿,这显然就是让吕东帮忙了!吕东心知肚明。刚刚到了一个新环境,老牛急需做点事儿向学院的领导证明自己。作为自己的老领导,这个忙总得帮啊!又一想,电视台和大学合作,表面上看,也算是一种创新啦!
谈妥了就干!牛小斌和吕东直接约了时间,请她到传媒大学面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