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林故事番外十五 绿色之缘第1/2段
军贺出生的时候,恰逢建党节。村民们已经基本上忙完了各自的农活,村委会就在一片开阔的晒麦场上搭起舞台,组织村里的党员们给村民演出自排的节目。节目都是宣传党的好政策的,节目倒没惹来多少观众的眼睛,但场面却很热闹,村支书拖着打仗时留下的有点残疾的双腿,在前一天晚上就挨家挨户的通知,明儿个不用上工了,咱们在村里一队的麦场里搞庆祝,大家伙儿都去参加嗅!
军贺爹咋也没想到,军贺他娘偏偏在村里搞庆祝的时侯叫唤着要生孩子。军贺爹吧嗒吧嗒地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瞅了一眼堂屋骂了一句,这龟儿子,该不会争着和党同一天生日吧!
院墙外王唢呐起劲的吹奏声隔着军贺家低矮的院墙,绕过密密匝匝的柳枝,飘进了军贺家。往日对王唢呐颇为反感的军贺爹,在院子里焦急地转着圈儿,边喜滋滋地自言自语这唢呐该不会是催生哩,边朝在屋子哼叽哼叽叫唤的军贺娘喊道,叫唤个球,老子打仗那会儿,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跑上二百里山路都没叫过脚疼。当军贺爹在院里转到第二十九圈的时候,大门吱呀开了,村支书领着一位身穿洗的发白的军装的年轻人站到了自己跟前。支书的口刚张开,还没说话,就听堂屋里“哇”的一声,传出婴儿落地的啼哭声,军贺爹抓着支书和解放军的手,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谁,兴奋地喊着,生了,生了。等支书反应过来时,军贺爹的手和解放军的手还牢牢地紧抓着,迷茫的解放军一脸雾水,望着眼前的军贺爹。支书本来是领着附近施工的解放军借东西的,兴奋异常的军贺爹拉住支书的手说,支书,您和这位军大哥推门那阵儿,我娃就生了,这是前世修的缘份,您就给俺娃起个名吧!支书瞅瞅解放军,解放军乐了,支书低头思索了一小会,今儿个村里头搞庆祝,热闹,我和这位解放军同志又耠好赶上,看来你娃和解放军也有缘,就合二为一,叫军贺吧!
军贺四岁那年,正赶上五八年闹饥荒。军贺爹把自己那碗玉米糊糊给军贺喝了后,就去世了。临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军贺爹抓着军贺的手,用细若游丝的声音,喘息着吃力地对军贺说,娃,长大后当兵吧,你的缘份在部队。说完就丢下军贺娘和四岁的小军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二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军贺每天喝着那二两面的糊糊,军贺娘用军贺爹打仗时穿回来的旧粗布军装改了缝缝了补,硬是裹不住军贺那野草般疯长的骨肉架子。军贺娘补完了家里所有的碎布,一个人拉扯军贺的艰辛因了那已经爬上双鬓的白发而越聚越浓。尽管军贺已经能帮她挣些农业社的工份,尽管当支书的娃他大伯时不时的照顾他们一些从磨房中扫出的含土的玉米糁子,可日子仍然如光着脚板趟泥坑,每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军贺十六岁那年,胡子茬还没长出来,骨架子撑着因营养不足而少肉多骨的个头,进出他家低矮的大门时已不敢挺胸抬头了。看着儿子的背影,军贺娘一边在簸箕里捡着豆子,一边自言自语,这娃可能真跟部队有缘,扛枪杆子一准能行。但毕竟相依为命的儿子才十六岁,要说当兵,她还真舍不得。可事情就这么怪,不情愿的事往往顶了大门挡都挡不住的往家跑。
那年春节刚过,放鞭炮留下的火药味还没散尽,过了年的太阳照在身上已能感觉出丝丝春意。军贺娘早起给军贺爹烧香,火柴棍在已擦得发毛的火柴皮上划了好几下也没划出个火星来,军贺娘抱怨地骂道,这个死鬼,给你上个香烧个纸钱都不给个好脸色。正打开已扁的早没了盒形的火柴盒要再找出一根火柴时,支书进来了,让军贺娘吃惊的是,他后面还跟着个看上去很威风的军官。军贺娘吃惊地张着嘴,呼吸也暂时停止了,眼睛充满了恐惧和担忧。支书赶紧说,小军子他娘,我给咱娃领来一个救星。回头看了一眼跟在后裔的军官,脸上的皮肤像平静的湖面扔进一个石子一样,涟漪般绽放着笑容,对军贺娘介绍道,这是县城部队里的团长,十六年前,军贺娃出生时,是他推开你家大门催生的哩,听老支书说,娃的名还是他起的。见军贺娘还站在破旧的桌子前发愣,支书泯了泯干渴的嘴唇,又解释道,团长是个很大的官,跟咱县里的县长一般大。军贺娘似懂非懂,从迷雾一般的介绍中刚明白一点,就赶紧指着桌边一个靠背只剩下半边的椅子,战战兢兢地说,解放军同志,嗅不是,团长,您坐,我给您倒水。边说边在衣服上蹲了蹭手,就往外走。屁股刚挨着椅子的团长,见军贺娘往外走,赶忙起身道,大嫂,你别忙活,我来是有正事。
团长就是当年军贺出生时,老支书领来借东西的那个年轻解放军,现在已当上了那个团的团长。团长是在部队要换防,去向老支书告别时,听说了军贺家的情况。老支书已经头发花白,拄着拐棍也走不了几步了,见是团长登门,硬撑着坐在炕上对团长说,军贺这娃是我眼看着长大的,身子骨虽说单薄,但个头已高出枪杆儿几大扎(西北的村里把手张开,拇指尖和食指尖之间的距离叫一扎),呆在家里也没个饱头,到部队兴许还能弄出点让娃他爹在土底下高兴的事……。老支书还没说完,见老支书上气不接下气、不断干咳的样子钱都不给个好脸色。正打开已扁的早没了盒形的火柴盒要再找出一根火柴时,支书进来了,让军贺娘吃惊的是,他后面还跟着个看上去很威风的军官。军贺娘吃惊地张着嘴,呼吸也暂时停止了,眼睛充满了恐惧和担忧。支书赶紧说,小军子他娘,我给咱娃领来一个救星。回头看了一眼跟在后裔的军官,脸上的皮肤像平静的湖面扔进一个石子一样,涟漪般绽放着笑容,对军贺娘介绍道,这是县城部队里的团长,十六年前,军贺娃出生时,是他推开你家大门催生的哩,听老支书说,娃的名还是他起的。见军贺娘还站在破旧的桌子前发愣,支书泯了泯干渴的嘴唇,又解释道,团长是个很大的官,跟咱县里的县长一般大。军贺娘似懂非懂,从迷雾一般的介绍中刚明白一点,就赶紧指着桌边一个靠背只剩下半边的椅子,战战兢兢地说,解放军同志,嗅不是,团长,您坐,我给您倒水。边说边在衣服上蹲了蹭手,就往外走。屁股刚挨着椅子的团长,见军贺娘往外走,赶忙起身道,大嫂,你别忙活,我来是有正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