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指点迷津第2/2段
这时,喜鹊端了三杯热茶进来,李延庆有些口渴,端起茶杯喝了两口。
“那还有一处呢?”王贵焦急地问道。
“你别急,听我慢慢说就是了。”
李延庆放下茶杯对二人笑道:“还有一处比较绝密,朝廷现在就在备战之中,战场在西北,但具体目标我不能肯定,要么攻打西夏,要么打辽国西京大同府。”
牛皋眼睛一亮,急问道:“这个消息能确定吗?”
“大概七成把握。”
“那俺就去西北军!”
牛皋毫不犹豫道:“俺可不想内战,要打就打党项鞑子和契丹鞑子,这是俺从小的愿望。”
李延庆看了一眼王贵,王贵猛然醒悟,连忙劝说牛皋道:“那老牛跟我一起去太原好了,如果要打西夏和辽国,太原军队绝不会袖手旁观,再说咱们在一起也可以互相照顾,一个人多没劲,我劝你那么久了,你就跟我一起去吧!”
牛皋笑道:“俺不就是想听听老李的意见吗?既然西北要打仗,俺就去太原。”
三人又闲聊的片刻,王贵和牛皋便起身告辞了,李延庆一直送他们出了太学,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他不由有些失落,从小一起长大,最后还是要分手了,不知道他们最后什么时候才能再见。
.......
不管士子们怎么想拖住时间,但时间还是一天天无情地过去,转眼间,宣和元年的科举终于到来。
这是整个大宋为之瞩目的一件大事,大宋以文官立国,几乎所有的名臣宰相都是来自科举,因此科举是大宋人才的试金石,也大宋百官的摇篮,考上科举,也就意味着迟早有一天将成为一国的重臣或者一地之父母官。
八万最优秀的士子为了自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全身心地投入进这场极为残酷的竞争之中。
按照历届录取人数的规律,宋朝科举录取的人数已渐渐稳定下来,每次科举大约录取六百人左右,这就相当于一百三十人竞争一个名额,录取比例并不算太低,但还是相当残酷。
由于参加科举的人数太多,礼部便将科举分为甲乙两个考场,其中贡院是主考场,可容纳一万人在这里考试。
而乙考场却是临时搭建,借用北大营的空地,朝廷用木板临时搭建了一座巨大的考场,这一套建材已循环使用了数十年,搭建非常便利,两个月前便已搭建完成,四周是军营板墙,外人无法打扰,七万考生将在这座军营考场内决定自己的命运。
和发解试分段考试不同,省试考试将连续考四天三夜,内容包括经义、策论和诗考三大类,其中经义又包括大经和兼经,大经是考《三经新义》,兼经又叫小经,就是《论语》和《孟子》,内容有贴经和墨义;而策论分策和论两类,诗考就是作诗。
总的说来,内容发解试差不多,难度也大致相同,不过量很大,做题时间非常紧张。
但不管难度也好,数量也好,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竞争激励,一百三十比一,就算你做得全对,也未必会被录取,这里面涉及书法、卷面、考场纪律、考官印象等等十几个环节,只要有一个环节稍弱就会被无情淘汰。
李延庆准备足足一年多,虽然每个节点都准备充分,但他依然没有把握,他试卷只要稍有差池,就会被枪毙,李延庆心中着实也有点忐忑不安。
指望童贯帮忙也是不可能,童贯用他的前提就是必须科举通过,他连科举都考不过,童贯怎么还瞧得上他?当然,他也不希望童贯在科举中帮自己作弊,他不想欠童贯任何人情。
二月初一,五更时分,李延庆和往常一样醒来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