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知县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路过去,景象萧条,沿路都是平原,河叉湖荡随处可见,到处的芦苇荡子,还有不时看到的苇屋,但人烟,却是很少很少。



如当时杨河逃难所经过的宿州境,这边废弃村寨也是一个接一个,平原上的居民,都纷纷往山地中搬迁。



路上行人更是少见,偶尔几个衣衫褴褛的乡民在官道上走着,看到杨河一行人,都是忙不迭的避让,神情中有麻木,也有无奈。



河荡地多,盐碱地亦多,经常看到白茫茫的荒野,有若白雪覆盖,凄凉非常,与去邳州所见根本不同。



睢宁地界,重度盐碱地极多,这些地面,谈不上什么耕种,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收集硝土有着极为充沛的资源。



天寒地冻,野外行走实是苦楚,众人有时会在途中铺递歇息一会,有时路上也会遇到递送公文的铺兵。



他们带着夹板与攀铃,腰缠革带,持着红缨枪,挟着雨衣,在官道上飞奔,远远的,就听到悬铃的声音,所谓鸣铃走递,便是如此。



寒冬天气递送公文颇为辛苦,看他们除了青壮外,还有老弱参差,其实明时对铺兵的年龄与身体要求很高的,“须要少壮”,有缺额有司提调官必须随时佥点补替,显然这些条例都荒废了。



看到这些铺兵前来,杨河避到了官道旁,所谓“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但田师爷与邓巡检都是大摇大摆策马路中,见到铺兵前来,甚至喝斥他们几句,这些铺兵也只是唯唯诺诺。



杨河摇头,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以后这些铺递,全部要掌控手中,这就是一个个要点哨卡。



掌控了铺递,就掌控了官道。



到了小铺,这方位于睢河边,过了河,就离县城不远。



这边的河流比当日杨河所见淤积更为严重,根本不能行船,河两岸,更是泥沙苇荡处处。



黄河多次决口,洪水都冲入睢河中,这条河水已经不成样子。



睢河上有一道浮桥,走到桥口时,人流会多一些,有时还看到流民,个个面带凄苦,在寒风中,只是哆嗦颤抖。



看到他们,杨河就想起当时自己凄惨逃难的情形。



自己有一个家了,他们的家在何处?



众人过了河,再走几里就看到县城了。



崇祯二年秋,黄河在辛安口决溢,洪水汹涌,冲没县城城墙,内中屋舍更是荡然无存,直至崇祯十一年,知县高岐凤再次重建睢寧县城,就是眼前这个城池了。



目前只是一个土城,周三四里,没有包砖。



不过为了防水,城池外面筑有一道圩墙,包住了整个县城,等于睢宁城有两道城墙,都是土墙。



四面圩墙上各有几道圩门,众人从北面入城,杨河印象就是杂乱,泥土路坑坑洼洼,不时可看到一处水坑荡子,一些苇屋就东一处西一处的聚集。



不过圩墙内倒也不时看到一些商铺与面摊,增加了一些生气。



入了圩墙后,田师爷带杨河等人从北面的“拱辰门”进城,上面有着“北门锁钥”的楼匾。



守门的也是壮班民壮,个个懒洋洋的缩手跺脚,守睢宁城比守邳州城油水还差,这些民壮个个都提不起精神。



只见到田师爷时,点头哈腰的问安,又将好奇的目光投向杨河等人,猜测此人是谁。



田师爷神情冷淡,他外表深沉冷漠,这些民壮都对他颇为畏惧。



有田师爷带领,杨河也没兴趣给这些民壮赏钱,只关注下城头的守备情况。



虽比邳州城差得很多,但也有几门佛狼机火炮,甚至一些老古董的碗口炮。



众人进入睢宁城,内中街巷低矮,处处破旧,沿街店铺有一些,但人气都很差,确实不能与邳州城相比。



走在街上的居民也是衣不蔽体,神情麻木,双目没有任何灵动,似乎已经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杨河只是摇头,论起精神面貌,新安庄强多了。



看街道也是土路,显然没钱铺青石板大道,看这道路情形,眼下冬天还是干硬,若到了春夏……



胡就业在后嘀咕了一句:“日嫩管管,这鬼地方,不如去邳州……”



杨大臣倒是里就看到县城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