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父子矛盾第2/2段
雨势更大了,风也吹了起来,夜晚几乎提前了半个时辰。
院子里风急雨骤,气温跟着降了一大截。
屋内,弱小的灯光下,一家人正吃晚饭。
“阿兄,今日可还顺利?”王志吃了几口,猛地想起王荀今日去五馆了。
“谈不上顺利不顺利,张博士学问是很好的,我也没什么差错。只是……”王荀突然停下筷子,叹气道:“我今日才知,这五馆已经衰败的厉害了,容纳两三百人的地方,却只有五十多个学生。唉,这样的五馆,怪不得这些年少有人提及了。”[1]
五馆初立时,当然不是这样的情况。当时五馆的各馆学生都有数百人,而且学生可以在各馆自由听课,结果严植之一次讲课就吸引了千余人去听。
梁武帝形容当时盛况为:“负帙成风,甲科间出”。
不得不说,梁武帝确实是少有的真正想解决士庶矛盾的皇帝。但是,理想终究只是理想,当满怀希望的五馆生踏入仕途,迎接他们的却是残酷的现实。
五馆的寒门学生依旧被士族打压,被同僚轻视,五馆根本没能让寒门子弟改善地位。
问题不在五馆,而依然在门第!
就算皇帝,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在几位名儒相继逝去后,只能眼看着五馆迅速衰落。
这也是明明有五馆这么好的提前出仕机会,却少有人知晓的原因。士族不屑来,寒门来了也没意义。
“五馆衰落又有什么关系呢。阿兄差的只是这个机会,只要出仕,那就是天高任鸟飞了。”王志说道。
对王荀来说,五馆终究只是个平台,目的只是射策考试,是一个声音直达朝堂的机会。
士族打压寒门子弟,却不敢,也不会为难王荀。毕竟,高门就是高门,是自己人,名声过往完全不影响这个事实。
“话虽如此,可终究是心绪难平,总觉得不舒服。“王荀苦笑道。
“当然不舒服。”
王志叹息一声,说道:“以门第来决定人的高低,阿兄不觉得荒谬吗?如今的朝堂官署,不学无术者数不胜数,难道阿兄以为这理所当然?或者认为高门地位永固?寒门的愤怒在积攒,而高门却还在损害根基,高楼总有倾覆时啊。”
这话听来当然是刺耳的,但王荀却一反常态的没有训斥,只是长久的沉默。
门外的风雨还在拍打着房子,风从门缝吹到屋内,屋内的灯光跳跃起来,气氛却在往下沉。
来到建康短短数日,兄弟俩就已经感受到了这里的社会百态。大梁的腐朽跟繁华,理想跟现实,就这么不加掩饰的扑面而来,冲击着,也洗涤着他们。
…………………………
参考资料:
[1]【萧梁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考述】《梁书·贺玚传》载初开五馆时,“馆中生徒常百数,弟子明经对策至数十人。”但萧梁中期以后,史籍中却再也看不到五馆生的记载了。
对五馆的衰败,这篇论文有几个推测。一是,五馆生在官场受到士族打压,很难脱颖而出,史书当然就没有记载了。二是五馆的几个名儒几年后就调走或逝世,师资大不如前,迅速衰落。五馆让寒门子弟有做官机会,但并没有改变士族对寒门的歧视,衰落是必然的。
[2]《梁书·儒林传》:“以(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