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11世纪全球最强数算天团!(6.6k)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他和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给出了角的一般定义,描述了角的分类及各种情况、角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对角与角进行比较。



    而在此之前。



    华夏一般只有两种粗略的角度计量方式。



    第一种非常简单,就是只按钝角和锐角划分,用到的字是倨和勾。



    倨表示钝,勾表示锐。



    倨勾中矩,就是直角。



    而第二种就比较复杂了。



    它和测量方位有些类似:



    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支,加上了十千中的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八卦中的乾、坤、艮、巽组成二十四个特定名称,用以表示角度。



    也就是说每个名称大概是十五度左右。



    不过很奇怪...甚至可以说至今都算是个未解之谜的是......



    古代的华夏先贤,其实是知道360这个概念的:



    先民在进行天文观测时,所采用的分天体圆周为365+1/4度的分度体系,这其实已经无限的接近于360度方法了。



    奈何遗憾的是。



    在天文之外的其他测量角度的场合,先民们压根不使用这一体系。



    因此。



    这种分度方法对华夏角度计量的建立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所以在一些营销号嘴里你会看到什么“华夏其实才是第一个定义360度的民族”的说法,其中用到的就是天体分度体系——很遗憾,后面半句话没问题,但整句话是错误的。



    或者举个现代点的例子,应该就更能明白怪在哪里了:



    这大概就有些类似21世纪,有个科学家正确的解析了高维空间的概念,但他不把这个概念用到科研上,而是拿来做成了小说和电影某类基础设定,偏偏这套设定还被很多电影沿用了,所以几乎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听过这种设定。



    但在科研界,所有人仿佛都忽视了这个设定一般,只去钻研各种低效率的判断。



    这确实一种很奇怪的情况:



    因为天体圆周也是通过列圆方式确定的,以先民们的智慧,不可能想不到这回事才对。



    因此在后世的一些民科圈里,有些人就提出了一些神神叨叨的猜想。



    比如说古代先民的认知被屏蔽啦、有关角度的碎片被抽走了等等。



    甚至还有因此鼓吹256度说的,相当奇葩。



    话题再回归原处。



    无论先民们采用的是哪种分角方式,在分好角度后,都必然要进行另一个步骤:



    测量。



    也正因如此,曲尺便出现了。



    这是一种一边长一边短的直角尺,也有较为特殊的圆弧曲尺。



    在一些地方,这玩意儿也称角尺,俗称拐尺。



    只见此时此刻。



    刘益正拿着曲尺,测量着透镜的角度:



    “丑角中刻....午角下刻....亥角上刻....寅角上刻....”



    上刻下刻中刻。



    这应该是刘益自己想出的一种分类,相对于24分角又进行了一次精细化。



    但纵使如此。



    也不过是达到了72分的精度而已,离360分足足差了五倍。



    而要校精这五倍的差值,有且只有一种方法:



    通过不断调整透镜角度,收集大量的对应信息,从中一步步的筛出最精准的答案。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