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国舅(下)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因此做为官员与小吏,对商业也要精通。

  商业跟上,一个地方的税务才能变得良好,这才是宋九开商业管理课的由来。

  也要编著成书的,但这本书出来,会引起一些非议。

  宋九继续看,三司里已经有人议论王继勋的行为。赵匡胤都敢议论,况且王继勋。但只敢在背下议论,这要感谢郭威与柴荣,正是这两人的治理,官员渐渐重视民生,不管是否真重视还是假重视,民生是主流意识。还有许多大臣发家于贫困之时,包括赵匡胤虽是小官宦子弟,其家境在五代混乱的那种情况下,过得也不好。

  很多官吏看不惯王继勋的行为。

  如何处理的,今天未上早朝,宋九不得而知。

  但回到家派人打听了一下,消息陆续传出。

  中使下去查访,不但脔割奴婢,王继勋还有其他一些不法行为,赵匡胤一怒之下,诏消官爵,勒归私第,又下诏配流登州。这样处决倒也合理,想让赵匡胤杀死王继勋那是不可能的。王继勋刚走没有多久,赵匡胤想想又后悔了,觉得处理得太重,对不起死去的妻子,未走多久,又下诏将王继勋召回京城担任右监门卫率府副率。

  王继勋事件遮住了另一件事。

  学舍第三期又开学了,这期人数更多,但未来又有了三年级,甚至四年级五年级深研班,能放出来的毕业生有多少,还是让人怀疑。

  但学舍一直保持着低调,没有仪式,没有庆典,只有宋九与两个博士训了一顿话,让学子牢记大门后面墙壁上勒刻的师规。然后各就各位。并且因为吕端提议,朝廷也拨下来一笔款子,每位贫困学子每月资助一缗半钱,让他们安心读书。那天宋九未上早朝,吕端上了起居朝,前面奏折呈上,后面就同意了。用意未说,但大家都懂,这样一来,是让学子感朝廷的恩,而非是宋九的恩。毕竟里面一半学子将会为朝廷所用。且钱帛用得也不多,一月只有一百零五缗钱,哪里都用掉。

  有了这个钱,诸学子生活得到保障,能够安心学习。

  匆匆忙忙地安顿好学生,第二天就是腊月初一大朝会rì。

  宋九来到待漏院,有些官员也不停地问他:“宋九,又开学哪。”

  宋九点头。

  赵普道:“宋九,国子监也要开学了,你有经验,要不要过去看一看。”

  刘温叟说道:“国子监速度太慢了。”

  “赵相公,那个就不需要了,我那个学舍培养的是小吏,规矩怠慢一点问题不大,况且我自己官都没有做好,又怎能培养别人做官。两者性质截然不同,我过去看了也等于没看。若想请人指导,太乙书院的一些大儒倒是可以请他们过来。刘中丞,也不能抱怨朝廷,相对而言,因为多数官吏心态不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有的官吏抱着另外一种想法,做好人眼红,做不好又会遭到弹劾,于是宁肯不作为,两种心态占着上风,因此朝廷做事多比私人做事效率低。但话说回来,朝廷是国家,国家机器一旦开动,资源最多,那么速度又会变得更快。这要看,太学不急,因此拖了很长时间。”

  “这是教育,怎能不急呢。”

  宋九哂然一笑,凭借太学以后招收的那些二世祖们,还谈什么教育。而且当真儒学学好,就能做一个好官?想做好官的还是在未来河洲的书院。但这没必要争执了。

  “宋九,老夫听你在三司未怎么做事啊。”

  “刘中丞,我初到三司,什么也不熟,如何做事,也许以后,朝廷也拨下来一笔款子,每位贫困学子每月资助一缗半钱,让他们安心读书。那天宋九未上早朝,吕端上了起居朝,前面奏折呈上,后面就同意了。用意未说,但大家都懂,这样一来,是让学子感朝廷的恩,而非是宋九的恩。毕竟里面一半学子将会为朝廷所用。且钱帛用得也不多,一月只有一百零五缗钱,哪里都用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