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都蒙圈了第1/2段
殿试在奉天殿举行,这里也是平常举行朝会的地方。
121名来自全国各地,已经通过会试的举人,齐聚一堂,准备在此最后一搏。
按照以往的惯例,通过会试这些人,已经基本上获得了进士资格。
皇帝进行殿试,其实是例行公事,对进士进行排名,确定一甲、二甲、三甲名次。
一般情况下,只是确定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人选和二甲的人选。剩下的就都是三甲。
出的题目,也跟乡试、会试有所不同,一般只是一篇策论,比以前的考试要简单的多。
剩下的,就是等着金榜题名,官兵报喜、骑马戴花游行。参加鹿鸣宴,认今年的考官为座师,吏部铨选当官儿,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升官发财……。
举子们的心情,都是相似的。只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世、背景不同,期待有所差别而已。
朝臣们也非常高兴。
三年一次的常科取士,是一场盛事。既是朝廷的脸面,也是拉拢这些后辈的好机会。
这些新科进士,将来会成为自己的部属,壮大自己的势力。
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次辅、大学士李东阳、谢迁都到场。
这三位大学士,是弘治帝朱佑樘留给朱厚照的托孤大臣,时称:刘断、李谋、谢侃。
意思是刘健善于决断,李东阳善于谋略,谢迁善于侃——善于沟通说服别人。
不过,在朱厚照看来,这不过是时人吹捧他们几个,用房玄龄、杜如晦的“房谋杜断”来比附几个人罢了。
所谓的九卿也都来了。
礼部尚书马文升、户部尚书韩文、礼部尚书张昇、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敷华、大理寺卿何休,通政司通政使李彦。
其中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就是后世有些人传说中的销毁了郑和航海图的人。
不过,这个说法属于讹传。
郑和七次下西洋,除了航海图,还留下其他很多资料。以前保存在兵部、户部、太医院等处,去年年底,朱厚照下令,全都转移到了宫中内藏库保存,控制在他手下。
三位内阁大学士,加上九卿,这12个人,构成了大明朝廷的决策和行政核心。
这些人,都是弘治帝朱佑樘给朱厚照留下的班底。
史书中,对于这个班底的评价很不错。
在修史的人看来,朱佑樘是个好皇帝,留下的班底自然也是好的。
朱佑樘之所以是好皇帝,是因为他比较仁慈,喜欢纳谏。
被文臣骂了,不仅不还口,不打廷杖、不杀人,不充军,还虚心接受文臣的意见。
这样的皇帝,文臣们自然喜欢。
两边肃立的,是锦衣卫的大汉将军卫士们。
朱厚照进来,刘瑾高喊一声“迎驾”,举子们跪拜,三呼万岁。大臣们鞠躬致敬。
朱厚照落座,目光转向礼部尚书。
“张昇,举子们可曾到齐?”
唐代李林甫为相之前,贡举均由吏部主持。李林甫封相并兼任礼部尚书之后,贡举改由礼部主持。此后历代流传,一直到今天。
“回皇上,121名举子均已到齐,已经验明正身。”
“好,开始吧。刘瑾,分卷。”
刘瑾和张永、谷大用等几个太监,就和张昇等人开始分发试卷。
试卷一到手,张昇就看出了异常。
这卷子怎么跟以前不一样啊,差异太大了。
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