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谣言四起第1/2段
鞑靼人正在攻打居庸关的消息传到京城,立刻引起了京城的震荡。
街面上的人行色匆匆,神情严肃。熟人见了面,首要的话题,就是鞑靼人什么能够打到京城,京城能否守得住的问题。
“守什么守啊?宣府都没守住,居庸关也守不住。九边的边军精锐,都被鞑靼人打败了。三大营的精兵被皇上带走了不少,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拿什么守京城?”
“你说皇上,我听人说,皇上已经……。宫里传出来消息,说一些勋贵和官员已经找了太后,打算另立新皇呢。”
“我也听说了,皇上带着什么雪豹军一万来人,去草原上游玩儿,叫鞑靼人发现了。鞑靼人调集了十万精兵,围攻皇上。皇上已经失去了音讯,恐怕……。”
“若是真的如此,岂不是又一场土木堡之变?”
“那也不一定,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还活着。这回咱们的正德皇帝恐怕……。”
“嘘,这种话可不能乱说啊。”
“嘁,城里到处都在传。如今不少当官儿的和有钱人都跑了,谁还有工夫管这些传言?”
“唉,还是当官的和有钱人好啊。人家有钱,到哪里都过好日子,就是苦了咱们这些普通百姓啊。都怪那个该死的皇帝,成天就知道玩乐。”
类似的传言,城里到处都是。
有的是鞑靼人细作编造的,更多的是张懋、郭勋的家人们编造的。还有不少是人们臆造出来的。
每传播一次,就添油加醋一次。传了几个人之后,就完全变了模样。
尽管李东阳竭力约束,但还是有一些官员离开了京城。
有说丁忧的,有趁机提出致仕的,有宣称生病的,有说到南方出差的,还有的人干脆不辞而别。
短短两三天时间,就有三十来个官员离开京城。
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官员的动向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官员都跑了,京城还能守得住么?
官员之后就是那些有钱人,或者富商,或则宗室外戚,或者勋贵,或者僧道、读书人,纷纷离开京城向南逃去。
平民百姓没钱,拿不起盘缠,逃到外地也无法生活,只能留下来与城共存亡。
他们只希望能够守住京城,便是鞑靼人攻下了京城,也不要屠城。不管是朱家天下,还是元朝复辟,老百姓能有一口饭吃,活下去就好。
但是很快又从南方传来了坏消息。
南方的大海盗黄志、徐冬等人,纠集海盗、倭寇七八万人,攻打江南、浙江沿海。已经攻陷县城十余座,打败官兵,很快就要北上,进攻京城。
“都怪那个什么平倭使王守仁和平倭将军陈达,在南方滥捕滥杀,至少杀了上万人,杀得血流成河。”
“是啊,说什么走私,海盗,倭寇的,哪里来的那么多海盗和倭寇。都是一些良民,为了活命,赚几个钱儿,做点儿生意。”
“既不偷,又不抢的,百姓卖点儿货物,公平交易,哪里就是什么海盗?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都怪那个皇上,做事荒诞。整天就知道玩儿,抢男霸女的,闹的天下不安。”
各种流言蜚语,不一而足。
外面沸反盈天,流言满天飞,紫禁城里面气氛虽然也紧张,但是总体还平静。
王太皇太后和张太后,也没张罗逃走,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虽然没有朱厚照的最新消息,暂时失去联络。心里面着急,但表面上还是不慌不忙。
紫金城外的六部等中央衙门,虽然不免有人议论纷纷,但是还在正常运转。
文渊阁内,虽然人员往来匆匆,但也没有明显慌乱迹象。
此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定国公徐光祚、内阁大学士王鳌、谢迁、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敷华,国子监祭酒唐亭,通政使李彦等人,正在听取九门提督杨梧桐汇报。
“一些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粮价至少上涨三成。一些商铺关门打烊,一些商人逃跑。
五城兵马司已经抓了六个粮商,二十五个商人,还有十二个传播谣言的人。其中九个都是张家和郭家的人。”
“昨天中午,几十个刁民在文明门哄抢了一船粮食,已经抓了16人,其余的人正在追捕。”
“最近五六天,偷窃案子急剧上升,五城兵马司正在全力破案。”
<太后和张太后,也没张罗逃走,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