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一百三十七章 盐政之弊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姚秋山叫道:“真是不当家不知油盐贵,没想到盐这么贵,怪不得济南城的富户大都是盐商了,不过盐价也太没谱了,越是产盐的地方还越贵。”

  康时勤摇头道:“朝廷的盐政都是有定规的,全国有两淮、长芦、山东、两浙等十大产盐区,每地设若干盐场,场内有灶户产盐,卖给场商,再由场商卖给行商。灶户产盐并不比种田轻松多少,勤扒苦作,辛苦异常,有文人写诗描写灶户煮盐时的情景: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一引盐四百斤,场商收灶户的盐价至多不过每斤三、四钱,加上些朝廷的盐课和利润,到水陆码头卖给行商的就是每斤二十至四十钱,行商运回去加上买盐引和运费又涨价到三四倍不等。”

  姚秋山叹道:“哎呀呀,盐商可真是赚钱容易,天下之大哪里的人都要吃盐,他们都是稳赚不赔的。前些年,我观李斗《扬州画舫录》,上书盐商的种种奢侈之气,本还不信,看来是确实不爽的了。”

  陈盼儿好奇心重,忙问道:“他们怎么奢侈了,难道比得过京里的王爷?”

  “嘿嘿,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苏敏虽听说过,但从未看过,也想听听,也催他讲下去。姚秋山慢条斯理的喝了一口稀饭,侃侃说道:“扬州的盐商实际上有两个商会,一是晋商,一是徽商,晋商不用说了——‘山西老扣’,穿老棉袍子,吃馍馍,死了以后在地窖里留一大坛子元宝给儿孙;徽商就不一样了,起屋造园子,吃淮扬大菜,听戏泡澡堂子,逛红粉之地,怎一个奢靡了得。”

  陈盼儿撇撇嘴道:“这有什么呀,京里的王公哪个不是这样?”

  姚秋山道:“要只是这些又怎谈得上‘奢靡’二字,徽商们有钱,每日里变着花样玩,出银子在青楼女子中选美,后来选美选腻了,开始选丑,大姑娘大热天在脸上涂酱油,在太阳底下暴晒,比谁更丑些。比有钱,在金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大伙儿跑到镇江金山的宝塔上,把金箔往外扔到长江里,看谁家的金箔第一个飘到扬州,书中讲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总之是让人瞠目结舌而已。”

  老板娘张口说道:“我们这里是小地方比不上扬州,不过蒙阴县城的许老爷就是靠卖盐发了家,起的大房比县衙还高出一截,家里的地占了蒙阴的一半还要多,我几个兄弟妹子家里都是佃许老爷的田,到了交租的时候,人家家里的麦子堆的像小山一样。”

  苏敏故意叹道:“作盐商真的能够发财呀,怪不得老太爷非让我来贩盐。”

  康时勤接口道:“盐商富甲一方不假,但钱却不都是装在盐商一个人的口袋里,盐商的捐输、分润,明里暗里都到了一些官员腰包里了。”

  苏敏问康时勤道:“按你说的,盐产地的盐价应该至多在四十钱上下才对嘛,怎么蒙阴的盐价反而比数百里之外的济南还要贵呢?”

  苏敏身为钦差大臣此时问这话就有些责问的意思了,因涉及一省的政务清明,康时勤选词捉句的小心答道:“少东家,您不知道,负责山东盐务的是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那也是个三品的衙门,他们是直接向户部负责的,连山东巡抚衙门都没权力过问盐务,不过据小的所知,朝廷的关于盐政各种捐税、盐课虽杂乱,但蒙阴的盐价也不应该超过济南,其中有些什么弊端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知晓的了。”

  苏敏听了并没有说什么,看大家都吃完了,站起身说道:“这个饭吃的好,陆虎,赏老板娘五两银子。”老板娘迷瞪的接过陆虎递来的一锭银子,看着白灿灿沉甸甸的银子,她口里结结巴巴的说道:“爷们赏的太多了,给二百钱就够了,这我怎么承受的起,要不我再给爷们做点什么带走路上吃!”

  苏敏笑道:“不算多,我们回来还到你这小店来吃饭,多的就算存在这里的饭钱。”众一个奢靡了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