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元江城防第3/3段
这两个目的如果都能达成,那自然是两全其美。如果在滇西有差池,那就灵活转身,力保元江,使安南基地不受战火摧残。这样还是能向广西发展,夺取出海口。如果都不顺遂,就只能回军猛攻安南郑氏,夺取升龙,在红河出海口去看海了。
外有清军,内又根基不稳,陷于和安南人的战争泥沼,那可真是最下策之举。朱永兴思虑再三,觉得万不可能走到那个地步,但心中还是有那么一丝隐忧挥之不去。
战争啊,变数是始终存在,哪有会有万无一失的时候。朱永兴苦笑着自我开解,挥退了屋中的侍女,躺在床榻上慢慢进入了梦乡。
……………
第二天,朱永兴吃过早饭,便在那嵩、吴子圣等人的陪同下,视察元江城防,一个山寨的棱堡结构。
欧洲在中世纪晚期发明了棱堡,棱堡通常会被修建成五角星的形状,因此能从一边墙上往另一边墙角射箭(不是往自己脚下射)。对于已有城堡和不便修成棱型的要塞,则在原城墙上往外伸出三角形突台,在突台上一样能对另一边的墙角射箭。而且三角形突台没有正面,因此也没有侧射死角。
这种城郭的建造方式,是当代早期著名的法**事工程师沃邦元帅所创。特征是利用尖角的形状的“棱堡”减少周围的防卫的死角,亦可预防敌人左右来袭时的炮火,再利用半月形状的堡垒来掩护大门以及护城桥梁的作用。
火炮的出现,曾经使中世纪的城堡战术成为过去,但是多面棱堡出现后,并且配备上火炮后,将使攻城变成一种近乎绝望的工作。长期围困再次成为攻城的主流手段,直到更野蛮的二十四磅开山炮出现,攻城战术才有所改变。
历史上,国人也曾吃过棱堡的大亏,郑成功收复台湾先不用说,尼布楚的上万清军也只能用饥饿和疾病来瓦解俄军,要知道当时尼布楚的守军不过只是几百半兵半商的**子而已。
而元江的城防改造,则是在朱永兴画出图纸后,那嵩和吴子圣等人因地制宜,使用土木进行堆砌夯造,使城墙多出了无数锯齿形的突出部。
朱永兴站在锯齿形的突出部上面,扶着垛堞走了一圈,又伸出拇指,测量了一下和邻近突出部的距离。嗯,不到百米,在火枪的射程之内。由于时间紧,尽管那嵩召集了数万民众参与修建,但锯齿形突出部依然修得不够大,不够长。换而言之,能在上面的防守兵力不会太多多,侧射的火力也就不够猛烈。
但这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朱永兴自然不能苛责,甚至对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感到了惊讶。
“元江军民能众志成城,皆是那总督平曰爱民恤民之功。一声令下,应者云集,令吾感佩。”朱永兴望着远处依旧在辛苦劳作的百姓,对那嵩赞赏有加。
“殿下谬赞了,下官实不敢当。”那嵩心中高兴,直觉得这钱财和精力付出得值,脸上却还故作矜持,躬身谦谢。
朱永兴微微一笑,迈步走回城墙,手指城门之内说道:“那里修得也好,虽简陋却实用。”
在安沛时,朱永兴曾用过此招,在城门内用砖石木料围出一块区域,起到类似瓮城的作用。诱敌入城后,四下齐射,可尽歼敌军。而元江则更为完善,是用土坯和砖石垒起的。
“此乃殿下巧思,下官在安沛观战时所学。”那嵩谦逊,同时也恭维了朱永兴。
朱永兴又把目光转向了城墙内的木制架子上,共有两层,铺着木板,人可在上行走。
“那里已经掏出了射击孔。”吴子圣贴近解释道:“平时堵住,战时掏出。与城墙上的防守相配合,便如殿下所说的立体火力。”
朱永兴抿嘴微笑,元江城防让他放心,再加上城外的数道战壕,足以给清军好好地上一课了。
“如有时间,城东北还要加固。”朱永兴觉得可以稍加提点一下,因为历史上清军的主攻方向便是那里,“还要防备红夷大炮的轰击。嗯,这个任务也可以交给袭扰部队,让他们尽量在路上寻机毁炮。”
“殿下放心,若清军用红夷大炮轰击,我军可在城头铺草袋棉被,以作抵挡。”吴子圣显然有所准备,很有信心地回答道。
“陈国公及诸位将领战阵经验丰富,各种准备极尽周全,元江可无忧矣。”朱永兴由衷地表示赞赏,在那嵩等人的陪同下,沿着城墙继续巡视。
边走边指指点点,众将不断地介绍着元江的城防,朱永兴含笑颌首,表示十分满意。
“战事一起,城中及四郊百姓便疏散转移吧!石屏至元江的村寨民众也要劝其避乱,以收坚壁清野之效。另外便是要注意保密,作战计划不可轻与他人知晓。大竹菁之伏便是——”朱永兴本来是随口叮嘱着,但却蓦然停下脚步,脑中闪过一个名字,脸色立时变得凝重起来。(未完待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