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龙尾关,献策第3/4段
“说说。”朱永兴坐回座椅,笑着说道:“坐下说话。”
“谢殿下恩典。”段琬儿起身在一个小杌子上敛衣正坐,轻启朱唇,缓缓说道:“民女所言涉大理故国,只为举例,并无他意,还望殿下勿怪。”
“吾的心胸那么狭隘?”朱永兴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尽管言之,如有可取之处,亦算你族之功。”
段琬儿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大理国西有苍山,可谓‘冰雪封锁千仞山’,东有洱海,乃‘此水可挡十万兵’;南北有上关下关,亦是‘一将挡关万敌摧’。然两次国破,皆是丽江木氏指引,先为元军做向导,引元军翻过点苍山,直捣大理腹地;后来,后来又率众归顺,助皇明大军破大理、陷昆明……”
听着段琬儿的讲述,朱永兴不禁顿生感慨。
丽江古城源远流长,在后世亦保存得相当完好。可谁能想到,这个城池却从来没有设过城墙和城门,竟然是不设防的古城!人们。包括全副武装外来入侵的军队,可以从四面八方通过街道、小路、巷子、田野甚至山上的羊肠小道进入这个城市。
但纵观历史,那些号称固若金汤的城池一个个的都成了历史遗迹,而一个不设防的城镇,反倒平平安安地留存到了后世。
难道丽江地理位置不重要,当然不是。丽江是历代滇西北的政治、军事重镇、茶马古道的要冲,纳西、汉、藏等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枢纽。因而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先后被吐蕃征服;又被南诏大理征服;又被元征服;又被明征服。倒是一块谁都要来插一脚的地方。
那丽江木府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归附。元初,忽必烈革囊渡金沙江南下攻打大理国,阿宗阿良“审时度势”,很快作出归附蒙古军的决定。并援引蒙古军攻占大理;到明朝朱元障时,明大将沐英、蓝玉讨伐大军将到丽江,丽江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依旧不做任何抵抗,率众归顺,并协助沐英破大理、陷昆明。使云南很快就纳入了明王朝的统治之下。因此功劳,得朱元璋钦赐“木”姓。而清军入滇后,木氏果然又“审时度势”。成为了头一批投诚的土司。
木氏家族归顺以后,代代恭顺听命于朝,以剿杀征战称功,示效忠诚;世世进京朝贡不绝。所以不断得到朝廷封赐恩赏,历经元明清三朝,长盛不衰,还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
审时度势很重要啊,朱永兴很佩服丽江木氏,他知道归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恭顺;要听命征战剿杀;还要年年岁岁朝贡不绝。说白一点,那就是要送礼、要说好话、要陪笑脸。凡事都要让上面满意。这一切,可都得放下脸面尊严去做。不过,跟城池毁坏,妇孺安危相比,这一切在木氏眼里显然是次要的。
“……苍山冰雪覆盖,外人难以逾越,可有我族之人带路引领,便可绕过下关,直捣大理。”段琬儿说完了,眨巴着眼睛望着朱永兴。
嗯,有进步,敢直视吾面了。朱永兴看着段琬儿有些期待的眼神,不禁觉得有些好笑,说了半天,这招儿太古老了,虽然有效,但时间来不及呀!
“这个丽江木府,大理国强大时,他们就投靠大理,甜言蜜语,送钱又送礼;后来吐蕃强大了,他们马上转身去投靠吐蕃;元军一来,他们马上又投靠了元军,给他们送情报带路,一点没有骨头!”段琬儿知道自己献计献策的同时,也让朱永兴有了选择,那就是丽江的纳西族也能做同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显然更轻车熟路,便又提醒着朱永兴,“为人做事过于水性,殿下岂能轻信?”
朱永兴对段琬儿的话不予置评,只是笑道:“甚好,你所献计策吾会细思,成与不成,吾都会记得你忠明之心。且下去吧!”
段琬儿微感失望,但也没有办法,只能转身告退而去。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曲则全”,看来丽江木氏乃是老子的信徒啊!
既如此,便攻取大理,静待丽江木氏前来负荆请罪,报馈输诚吧!朱永兴自觉已经休息完毕,便起身出了营帐。
……………
世上有攻不破的天险吗?据朱永兴所知,是没有的。无论是山川之峻,还是河流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