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章 成都印象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梁村的村民们都是第一次来到这样一个特大城市,一个个都趴在窗户边上,生怕错过每一个画面。对于这些农民来说,眼前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都是那么新奇,令人震撼。不要说梁村、青山,哪怕就是青州,和这里都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坐在中巴车最前头的位置,刘睿一点都不觉得困,他眼神炯炯地盯着路边的一切,似乎想要把这座城市的一切都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

  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以前的读书人在家里读书之后,都要进行游学,才能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和实际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东西。

  先秦时代,孔子就曾经游学列国,不仅仅是传播自己的理念,更多的是通过游学增长见识,扩大视野。

  来到成都,来到四川,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写下了:“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的李白!

  作为江油人的李白,在自己的青年时期也是通过游学,走出了巴山蜀水的险峻栈道,到了帝国的都城长安。

  也正是通过游学,李白才有可能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让自己的名字在千年之后依旧被人们所铭记,熠熠生辉!

  对刘睿来说,这一次出门是自己行万里路的开端,以后自己有机会还真的是要走出梁村这个小山村,才能胸怀世界!

  成都,又名锦官城,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建城,拥有将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特别是秦朝初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李冰在岷江上游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就成为了川西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了都江堰的灌溉,川西平原沃野千里旱涝保收,数千年以来拥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哪怕是在历朝历代都曾经历经了战火的考验,成都却依旧能够在废墟之中很快重建,又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天堂所在。

  特别是建国以后,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成都的发展得到了政斧的重视,发展是曰新月异。改革开放之后,成都的发展速度虽然比不上沿海地区,但是却依旧维持了西南地区最大城市的风采,令人向往。

  随着车子在市区之中穿行,刘睿对于成都也就有了更多的印象。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成都的市区之中,很少能够看见两轮摩托车的影子。

  在刘睿的印象之中,摩托车是最近几年最为普及的交通工具之一,基本上每一个大小城市到处都是摩托车大军的踪迹。特别是在桂西省的省城,路上随处可见摩托车在穿行,活生生地就是摩托车的世界。

  但是在成都的市区,刘睿还真的是看不到摩托车的身影,倒是人力三轮车随处可见。

  以前,刘睿通过不少渠道了解到,曾经作为四川一部分的渝城市是我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在刘睿简单的想法之中,成都这里应该也会有很多摩托车存在吧。

  如今看到这种情况,由不得让刘睿感觉到有点怪异。

  问过司机之后,刘睿才知道,成都市政斧下了‘限摩令’,在三环线以内禁止两轮摩托车行驶。这样的所谓禁令,很是让刘睿疑惑不解。

  一直过了一段时间,刘睿才明白,成都和渝城这两个兄弟城市却是一种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近代,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两个城市为了争夺西南地区最大城市、中心城市的称号,各种明争暗斗都是层出不穷。在外人看来,成都和渝城就有点像是一对吵架的亲兄弟。

  渝城市我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成都却在三环以内颁布‘禁摩令’,这种关系还真的是让人看不透。

  除了看不到两轮摩托车以外,路边随处可见的三轮人路车却又让刘睿觉得成都好像少了一丝丝匆忙的脚步,多出了淡淡的悠闲气息。

  根据那个健谈的司机所言,在成都,除了公交车以及出租车以外,市民出行使用最多的就是这种慢悠悠的三轮车。成都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市民们也很懂得享受生活,花上一两块钱就可以坐着三轮车晃晃悠悠地走上一段,既可以抵达目的地,又能欣赏沿途的风景。

  坐在车上,刘睿也不禁去想象,若是自己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坐着三轮车在蓉城的街道上穿行,似乎也是一种很难得的享受。

  清晨七点钟,正是市民们上班、孩子们上学的高峰期,但是刘睿在阵阵引擎声和自行车的铃声之中,却感受不到太多紧张的气氛。

  每次在红绿灯等待的时候,刘睿看到旁边骑车的人们脸上并不会有不耐烦的表情,他们总是乐呵呵地看着前方的信号灯,也不会有人抢先穿越马路。一路走来,刘睿感觉到整个城市处于一种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状态,并没有烦躁的气息流露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