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庞大物资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对此赵岩也不甚在意,这点得失不值得他挂怀,反正自己又不缺银子,以后找个老练的掌柜帮他谈生意就行了。

  目前最要紧的还是买到粮食,用这些粮食招募到流民,并在登州的那些荒废土地上种上粮食,只要种上地瓜,以后自给自足不是问题,也就不再买粮食了。

  不过粮食贩卖生意还是让赵岩比较心动的,明朝的粮食贩卖绝对蕴藏着巨大的利润。低买高卖,向来是那些粮商发家的秘诀。

  明朝因为税收制度原因,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很大,一到农民交税的时候,市面上就会出现大量的粮食。

  因为明廷征收的是银子,而不是直接征收粮食。农民纳税时都必须先把粮食卖出去,换到银子再上缴给官府。

  所以造成一到交税的时候,市面上出现大量农民抛售粮食,这必然导致价格猛跌,粮价猛跌的背后,有市场规律的原因,也有粮商故意压低价格的原因。

  明朝的灭亡,也和商品经济泛滥有着重大的关系。

  一个农民如果种了十亩地,每亩要交一斗粮食,那么这个农民要交的粮食应该是一石。但粮食价格猛跌了一半,甚至可能跌六七成,那么那个农民要交的付出的粮食就变成了两石甚至更多。

  但朝廷却只征收到了一石粮食,试问那50%以上的粮食跑哪去了?自然是进了粮商的口袋。

  也就是说每年会有几千万两进入粮商的口袋,其额度应该比每年朝廷田赋征收的税银高出10%~20%左右。

  粮商又可以用这些粮食运到边疆卖掉,边疆困苦,粮价非常高,还可以换到盐引。晋商就是专门做边军的生意,也正是因为他们的针对人群,外加明廷对社会监管无力,对思想控制约等于零的关系,那些晋商在这明末竟然把生意做到了满清头上。满清要什么,他们就卖什么。满清入主中原后,更是摇身一变成了皇商。

  如果是碰上某地灾荒,那么这些粮商便会限制粮食出售,以此太高价格谋取暴利。

  农民纳税时的巨大损耗,对农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而对朝廷来说,这样的损耗也是无法给他们带去任何好处的,还可能因为人民困苦而出现起义什么的。

  纵观明朝全程,农民起义几乎贯穿整个明朝,在对民间控制力低下的背景下,简直是催生造反和叛乱的温床。

  要概括明朝的社会状况,最合适的莫过于‘天堂与地狱共存’,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赵岩之所以对这粮食贩运生意动心,并不是因为其中有多少银子可以赚,而是因为粮食在明末的重要姓。

  这东西简直就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上千万的农民因为粮食而暴动,数不清的官军因为缺少粮饷而叛变,更有无数人因为粮食而被饿死。

  这些粮食让那些粮商买去并不能起到多大的用处,无非是他们囤货居奇的工具,对恢复生产一点用处都没有。

  赵岩弄到了五万五千石粮食,还剩下二十一万两银子,手头还是很宽裕的。粗略的换算的话,就是五百多万公斤米麦,一人一天吃上一斤粮食的话,足够差不多三万人吃上一年。

  这年头的劳动力一天吃上一斤粮食是很轻松的,甚至一斤还不够吃,主要是因为蛋奶肉摄食不够。不过老人小孩妇女吃的没有那么多,平均着大致一算,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除了粮食,赵岩还要采购的东西还有很多,铁料、耕牛等等最为主要,有了铁料,自己可以打造武器、农具,有了耕牛能提高生产力。

  山东这地方缺少铁矿,只有鲁西一带有铁矿,而且品质不高。买铁料有点麻烦,最后还是在郑世琏的引荐下,赵岩结识了一个矿监。

  赵岩给那个矿监塞了三千两银子,赵岩终于是找到了稳定的铁料来源,一口气在那矿监手里买了两万多斤铁料,将库存一扫而空。

  赵全边在济南城附近购买耕牛,边组织运送车队。

  如此庞大的物资要运回登州,难免要耗些心力和体力。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