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据理力争第1/3段
九月底,登莱的屯地中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人人都在地里抢收红薯,这些红薯实在太多了,多得让人几乎忙不过来。
如何处理这些红薯,赵岩在几个月前便以给出了办法。
这时候那些今年招募而来的流民便发挥了作用,那些未被发配到屯地的老弱以及妇女,开始在一个个开设好的作坊里进行做工。
按照计划,一部分做成地瓜干,一部分红薯用作酿酒、制作粉条。红薯粉条,一种吃起来很滑的粉条,口感并没有大米粉条好吃,不过胜在可以长期保存。
赵岩一开始并未想到把红薯做成粉条,因为他不知道粉条就是淀粉做的,等他做出地瓜粉后,边上一个帮手困惑的问:“干嘛不做成粉干呢?”
赵岩才知道原来粉干是淀粉做的,虽然赵岩也是出生农村,但他并未见过粉条的制作,对这方面十分缺乏常识。
同时赵岩也反应过来,黄县的粉干不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龙口粉干。
龙口粉干有大豆制成的,也有红薯制成的。找到这个点子后赵岩大喜过望,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长期保存红薯的方法。
制作粉条的工艺是先打浆分离,首先要对红薯进行清洗,将红薯浸泡在水中三四个小时,然后用木垂进行搅拌清洗。
接着就是打浆了,科技院特地设计出了一种畜力打浆机,生产效率比手工打浆的效率快多了,不过打浆效率也不是很高。
打浆之后用清水和滤布将浆渣过滤,过滤之后浆渣分道扬镳,薯渣将用于饲料和酿酒,薯浆则用于制作红薯粉条。
在这个没有机械化的年代,要将这些红薯做成粉干,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后世做红薯粉条都有一条龙的的机械流程,可这个年代没有,除了一个畜力打浆机外,其余的全靠手工。好在赵岩去年招募了许多流民,人手总是够用的。
为了及时将红薯进行加工,赵岩将粉条生产分为两个部分,屯地百姓自己处理一部分,那些留在赵家堡未安置到屯地的老弱妇孺另外处理一部分。
那四十万分配到屯地的屯民,在确保明年开春能顺利种下粮食的前提下,也加入到了粉条是生产之中。
将今年产出的红薯加工完是没什么问题的,但越早加工完,得到的粉条就越多,因为红薯放久了,会产生糖化,淀粉提取率明显降低。
根据测试,赵岩从福建找来的红薯品种产量虽然较高,但淀粉比率只有15%,比那种普遍在18%甚至是19%的品种低了许多。
几年的红薯产量与预算有些出路,并未达到40亿斤的产量,也有只有35亿斤左右。
由于找到了粉条加工的处理方法,今年除了5亿斤红薯外运施粥以及屯地百姓口粮外,其余的悉数做成红薯粉条。
30亿斤红薯大概能制成4.5亿斤红薯粉条,仔细一算,亩产粉条重量比小麦还高上一倍,薯渣还能用于酿酒和饲料用,貌似比种麦还要划算了。
在小麦低产的时代,的确比种麦要划算许多,只是制作粉干较为麻烦,若是勤劳一点的话也有无不可。
对于那些安定下来的屯民来说,勤劳并非要他们去刻意追求,他们的劳动积极姓本身就是很高的。
再加上每个屯地都有屯长进行组织,这种生产组织是一种指导方式,但屯民并非一定要如此做。
大部分的薯渣都被拿去当饲料用了,用于酿酒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今年计划酿的酒并不多,毕竟红薯酿出的白酒也就类似与伏特加那种低档的东西,还得先看市场反应,若是市场需求量大,明年再加大产量也不迟。
根据唐正泽统计出的数据,今年在栏的生猪达到40万头,羊子25万头,鸡300万只,鸭80万只,鹅6万只。牛11万头,骡、马12万头。
屯地出来在大力发展农业外,养殖业也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每户都有养鸡、鸭、猪、羊、牛、马,有的养猪,有的养鸡,有的养牛、养马。
不过个体的养殖数量一般都不大,养太多的话无法务农、训练,不过也胜在人员众多每人养一点,那就很多了。
除了个体养殖,每个屯地又有专门的养殖场,养殖场的产出也是衡量屯长的业绩之一,是算到年终考核里去的。
这些养殖项目中,养鸡无疑是最方便的,养鸭也很方便。随便圈片荒地,把里面的野兽打掉,把鸡赶到那些丘陵地带的林子里去,一两个人就能养几千只。
养鸭则是河边,一条河流养上十几万头十分容易,这种养殖方法在南方已经非常成熟,也就直接从南方引进,登州各处河流皆有养鸭场。
去年闹了场鸡瘟,死了二十多万头鸡,十几万只鸭,把赵岩心疼得两天没睡东西,还得先看市场反应,若是市场需求量大,明年再加大产量也不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