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西征第3/3段
围困最终无疾而终,多铎知道这样围下去不是办法,就撤退了。而多铎撤退不久,西域军区的援兵就到了。
冬天已经到了,西域军区没有继续做出什么动作,而是开始消化打下的地盘。
……帝国三年很快到了,帝国三年的财政预算十分宽裕。
因为二年大力采挖贵金属,帝国在贵金属方面的收益达到了八千万银元,这就足以支撑帝国的教育费用了。
就教育支出方面,每个学生每年的花费大概是4块银元,这4块银元中包含教师的薪金、伙食费、费、基础设施修建与维护等费用。
帝国的人口已经统计出来,总共1.96亿汉人,另外还有600多万少数民族,不被承认合法身份的800万人。
这些不被承认合法身份的主要是奴隶和一些土著,例如西伯利亚地区的土著,中南半岛上的土著,以及蒙古人都不在这个范围只内。
帝国这1.96亿人中,有2000万人急需教育。
而帝国二年的财政收入,除了贵金属采挖,其他收入加起来就达到了1.6亿银元,其中农业税、工商税增长明显,海关和远洋贸易收入更是暴涨。
这一年,帝国对基础设施有了新的要求。
帝国皇帝要求帝国必须有完整的铁路网络,以及良好的公路网络,更需要有良好的水利设施。
帝国在教育、医疗、军费、行政开支方面预算了1.8亿元后,剩下6千万元全部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帝国在花钱的同时,也在大力收刮钱财。主要的表现就是曰益增多的税种,这些税种虽然制定下来,不过很多还未进入征收阶段。
而帝国三年,则是征收这些税种的时候了,帝国的手段就是抽取中上层阶级的血,输给下层阶级。
同时帝国皇帝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命令驻扎海外的部队全面抓捕异族奴隶。
赵岩打算用无数异族奴隶,来修建帝国的基础设施。
农村设施和城市设施同等重要,农村设施一旦跟不上城市的发展,人就会大量涌入城市。
本身要进行城市化也没什么,只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而涌入城市那是不正常的现象。
美丽、富裕、基础设施完善的农村才是帝国要建设的目标。
当然,帝国还在继续移民,而移民的政策却是改变了,帝国三年的移民政策变成把山区的人移出来,把贫困地区的人移走。
山区以及一些贫瘠地区是造就贫困的主要原因,因为环境的制约,生活在那种环境的人想富裕起来那是非常难的。
所以还不如把人移出来,把空间留给野生动物也好,毕竟外面有的是生存空间,而且多是土地肥沃之地。
而帝国在武力上的扩张主要是向西,生产上的扩张则是主要向南,南方物产更为丰富。
而北方则是在重工业和冶金、采矿方面进行扩张。
帝国的农业分工、工业分工、可持续发展的路线都在施行。
帝国三年,帝国开始精密管理海外殖民地,何为精密管理?那就是往最有利润和最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帝国计划在南洋、中南半岛、澳大利亚、美洲的肥沃地区修建种植园,这些种植园将全部用来种植适合运输的农牧产品。
那些适合运输的农牧产品将转移到殖民地进行生产,而本土则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及各种水果的种植。
同时帝国陆续在南洋、澳洲、美洲圈定了广袤的保留区域,这些保留区域有的地方可以进行开发,但大部分地区不允许被开发,就算允许被开发,也是无污染的开发。
帝国的渔业在二年也有极大的发展,帝国三年,帝国的渔业也将进行全面的管制,凡是鱼类繁殖的时期,禁止进行任何捕捞作业。
由于军费的到位,帝国三年奴尔干都司和西域军区开始新一轮的西征。这次西征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满清残余与沙俄。
刘恒等帝[***]部参谋负责此次西征的总指挥,赵岩则在赵家堡进行遥控。
帝国三年三月,帝国新一轮的西征拉开帷幕,两个骑兵师对伏尔加河中上游的沙俄展开进攻。
两个骑兵师则对伏尔加河下游的满清展开进攻。
帝国商人则蜂拥而至,有的等着收购战利品,有的则给军队提供一些军需,但主要还是为了收购战利品。
帝国会将一些缴获的战利品直接脱手套现,而有些战利品着是帝国保留的。
(未完待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