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一章 杀子之心第1/3段
万春殿内,只有李渊、李世民父子二人。
谈起这几年来李建成、李元吉的所作所为,李渊是又气又恨,对这两个儿子他已是大失所望。
想起这几年三个儿子争斗不休,再加上两位宠妃的背叛,李渊不由唉声连连,看透了世事人心,有些心灰意懒。
------
李渊一直在想,费尽一生的精力,去追逐皇权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到底为了什么?
是家族的荣耀?子孙的荣昌?还是为了个人的权力和欲望?
父子亲情、个人私欲,与江山社稷相比,孰轻孰重?李渊已经在心中掂量了无数遍。
李渊到了这个年龄,个人的私欲已渐渐消退。维护家族的荣耀、子孙的荣昌,如今在李渊的心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
要维护家族的荣耀、子孙的荣昌,首先是要保证江山社稷永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要保证江山社稷永固,就得抑制自己的私欲。
在儿子们反目成仇、宠妃背叛的双重打击下,李渊已决心做个了断。
要保证江山社稷的万世传承,对李建成、李元吉这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就不能再姑息,不能再手软。
------
想到即将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要下重手,李渊心情不免满怀沉痛,“大郎、四郎”的称呼他已喊了几十年,在这亲切的称谓里,有父子亲情和血脉相连。
“虎毒不食子”,不到万不得一,谁又忍心杀死自己的儿子?
但生在帝王之家的儿子,却与平常人家不同。
生在帝王之家的儿子,要么继承大统,要么本本分分地安享荣华,要么就得去死。除了那个继承大统之人,任何人都不能觊觎至尊之位,否则只有死。
-------
而李渊这三个成年儿子,都对继承大位怀有梦想,而大位只有一个,只能传给一个儿子。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告诉李渊,这三个儿子只能留一个。
任何的仁慈,结果都会流更多的血,和更多的杀戮。杀戮过后,是风雨飘摇,动了江山社稷的根基。
-------
李渊亲历的北齐、北周东西两朝,皇族之中,兄弟、子侄相互倾轧。
二十多年间,北齐、北周,都换了六个皇帝。
结果是,江山社稷归了别家。
隋文帝杨坚乘两朝骨肉相残之机,灭了北齐,篡了北周,建立隋朝。
------
到了隋朝,隋文帝五个儿子,一个个都有夺嫡之心。
二子杨广设计谋害三个兄弟。杨坚废了太子杨勇,三子杨俊、四子杨秀都被贬为庶人。
杨坚不忍杀害三个儿子,结果长子、三子、四子最终还是都死于非命。
剩下最小的儿子杨谅,仍不被杨广所容,最终起兵谋反,兵败之后被囚而死。
兄弟相残,断了自家根基,再加上传子无良,杨坚费尽心机打下的江山,被杨广转眼之间断送。
-----
还有战国之时的赵武灵王,废了大儿子公子章的太子之位,却不忍杀他,最后导致“沙丘之乱”。
赵武灵王,因一时的仁慈,不但未保住公子章,自己反而被活活饿死在沙丘行宫。
------
想到这些,李渊一脸的哀伤,他忍住眼中的泪水,摇头看着李世民,“阿爷很难。”
李世民看着这位鬓发已白,内心孤独的可怜老人,想想自己竟有挟持他的打算,心中不禁愧疚万分。
他含泪对李渊道,“儿臣不孝,不懂阿爷的难处,多年来一直惹阿爷伤心。”
------
李渊端起案上的茶水喝了一口,将茶盏放于案上,怜爱地看着李世民,仿佛坐在前的李世民还是一个几岁的孩子。
李世民帮李渊添上茶水,将茶壶放好,发自肺腑地对李渊道,“儿臣至死不会违逆阿爷,一切皆以江山社稷为重。”
李渊和蔼地看着李世民,温声道,“多年以来,阿爷心中的太子人选一直是二郎,多次动过废去你大兄,改立你为太子的念头。”
“然而,礼教宗法的规矩不容更改,阿爷心中虽有这个想法,但你大兄却无大的过错,阿爷也没有废去他的理由。”
些,李渊一脸的哀伤,他忍住眼中的泪水,摇头看着李世民,“阿爷很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