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秦国来使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由于此前发生过秦昭襄王扣留楚怀王事件,各国国君都不信任秦国,不愿入秦,以免重蹈楚怀王覆辙。楼缓担心秦国对赵武灵王不利,起初说什么也不同意,但在赵武灵王的一再坚持下,被迫答应了。

  赵武灵王在国内也很少抛头露面,只是军中之人对他比较熟悉,除了少年时与韩魏两国国王见过面外,赵武灵王绝少与外国元首见面。即便是赵武灵王自己立的燕昭王和秦昭王,他都由于身在军中而没有特意接见。

  此次赵武灵王要见秦昭王与宣太后也不是一时兴起,他想亲自了解这对母子的为人,以利于以后对秦决策。楼缓与宣太后和秦昭王比较熟识,赵武灵王希望通过这种私人会面可以更多地了解这对母子。极其敏感的秦昭王和宣太后在接见楼缓时,发现向来以风采自傲的楼缓对他身后的高大随从不经意间有屈顺之意,颇感好奇。

  在与这个气度非凡的中年男子的问答中,发现这个人的胸怀与见识更是了不起。母子二人在钦佩之余,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在楼缓告辞后,赵武灵王已感觉到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自己有所察觉,便匆匆辞别楼缓,返回赵国。

  临别前,赵武灵王告诫楼缓,母子二人皆为人中龙凤,务要小心应对。宣太后与秦昭王觉得楼缓的随从绝非等闲之辈,必是赵国的极贵之人来窥秦情。

  于是,速派使者宴请楼缓与这个非凡的随从晚间再到王府作客。使者回报,楼缓同意。晚间,楼缓赴约而不见非凡随从。楼缓说这个随从白曰失礼,已被遣回赵国。这更加坚定了宣太后的判断,认定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速派精骑追逐。精骑一路狂奔,追到边塞也没有见到赵武灵王。守塞之人告诉他们,赵国的使者刚刚离去。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赵武灵王深窥秦政大感忌惮。

  等赵武灵王回到赵国之后,才后悔立了秦昭襄王为秦国国君,因为他已经感觉到了秦昭襄王的不凡,并公开表示,吾子不如秦王,这里说的就是惠文王不如秦昭襄王。

  不料,赵武灵王还没有发动对秦的战争,便发生了沙丘之变,导致其在壮年时期,便饿死与沙丘。

  对于这段往事,赵帆了解的很清楚,当初武灵王的做法也是有些冒失,毕竟他根本不了解秦昭襄王的能力,便立他为君王,导致养虎为患。

  秦昭襄王,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儿,赵帆对此深有了解,所以他也是提醒惠文王,在面对前者的时候,一定要强势。

  历史记载的渑池之会和完璧归赵,不就体现了这点么?

  “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这块宝玉在我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曰,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这两段情节在赵帆的脑中回转,其主角,自然都是蔺相如,从中也可以看出秦昭襄王欺软怕硬的秉姓。

  惠文王虽然点了点头,不过赵帆还是看了出来,惠文王并没有听进他的话,毕竟,前者的姓格就是如此,虽然聪慧,但却少了一些魄力,更何况是面对秦昭襄王这种野心极大的君王。

  正如赵武灵王所说,惠文王比起秦昭襄王,还是要差了一些。

  “王兄,秦国不过是派了一个使者来而已,不用理会他那么多,就算面对秦王又怎样,大不了就拼个你死我活,以大赵如今的实力,真要拼起来,鹿死谁手还不一定。”赵帆还是忍不住提醒道。

  惠文王苦笑一声,道:“知道了,有帆弟和胜弟在旁边辅佐,寡人又何惧秦国。”

  惠文王的语气虽然带着一丝调笑,不过语气倒是足了不少,尤其是想起前段时间将李兑如此轻易的除去,更是觉得心中安定不少。

  赵国现在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其实的确有跟秦国对抗的实力。(未完待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