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挽危局文宗奕詝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道光帝驾崩以后,第四子爱新觉罗·奕詝继位,改年号为咸丰。年纪轻轻的奕詝颇有振奋之心,对军机处大笔改革,清洗贪官。

  对满族大臣加以节制,开始重用汉族官员。并且,咸丰帝罢免了前朝道光年间主和派大臣。可是巩固皇权和治理贪腐并不能解决内忧外患的局势。咸丰元年,大清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和石达开等人建立太平天国政权,招募信徒,对抗清政府。

  咸丰帝自暴乱开始便下旨镇压,在后边的两年里,太平天国先后攻占了汉阳、岳州、南京等重地,清政府受到了巨大威胁。人家攻城略地占了一大块地盘,这时候洪秀全就萌生了当皇帝的想法。咸丰三年,洪秀全亲率兵马彻底占领了南京城,随后正式开国,定南京为首都。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彰显对抗清廷的决心,洪秀全斩了南京府清朝的总督陆建瀛,改农民军为太平军,分六路兵马继续北上作战。

  咸丰帝见太平天国势力越来越大,便下旨在江南各省举办团练,招募民间英勇之人参军卫国。咸丰六年,曾国藩率领湘军陆续攻破太平天国占领的各地,清军直逼南京。

  再加上太平天国内爆发了“天京变乱”导致太平军内混乱。清军趁势收复失地。

  咸丰八年,清政府正式对南京发起进攻,但在李秀成、陈玉成等人的顽抗下,清军连战连败,南京城久攻不下。

  就在咸丰帝一心镇压太平天国时,西方列强再次染指中国。英美法三国首先提出对之前所签订的条约进行修约,咸丰帝大怒,直接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正因咸丰的拒绝,英、法两国再次对大清宣战。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三月,英、法、美、俄四个国家再次聚集到天津大沽口,又一次提出修约。咸丰帝下旨令直隶总督谭廷襄“以夷制夷”的办法,向俄国示好,再请俄国劝退其他三个国家。谭廷襄奉旨办事,却没有成功。

  不久,英法舰队直接攻破大沽口炮台,大军直逼天津城。咸丰帝无奈派桂良前往天津议和,四个国家要求分别签订条约。桂良带着草拟的条约样本回到京城后,咸丰帝大怒,但此时如果再打下去,有很大的可能丢失首都,无奈之下咸丰帝签署了四份《天津条约》,而后下旨加强天津防御力量,重修炮台。

  而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因为清政府对外的战争得到了喘息的时间,洪秀全的弟弟洪仁玕抵达南京,洪秀全大喜,封其为干王,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洪秀全开始大肆分封王位。

  咸丰九年,英法联军再次抵达大沽口,咸丰见状急忙派兵发起攻击,清军大胜,英法军队撤离。咸丰帝见天津之战获胜,便撕毁之前所签署的条约。

  人家吃了这一次的亏,回家继续谋划。一年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大举进攻清廷,咸丰帝下旨言道:“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师”七月,英法攻破北塘,此时朝廷再度分为两派,主和派劝咸丰赶快言和,主战派却说应该抽调各地兵马来战,咸丰帝战和不定,错失反攻的最好时机。

  随后的一个月内,英法联军攻破天津城,向京城进发。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到通州和英法联军议和。而英法联军便面上一直在进行和谈,但背后却继续组织兵力准备进攻首都。

  几日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击败清军,京师守卫尽失,清军连战连败,咸丰帝只好逃往承德,留下恭亲王奕訢在京城和英法和谈。

  恭亲王奕訢只好代表清政府和联军签订了《北京条约》,十月六日英法大军攻破圆明园,掠夺园内玉器国宝无数,而后放火焚烧,园务大臣文丰自尽。

  咸丰十一年,英国海军向洪秀全提出“攻占大清平分天下”的条件。以此要求太平军帮助英法彻底攻占大清国土。洪秀全虽是反军却身怀大义,当即拒绝了英法的要求,并告知英国海军提督太平军坚决维护国土。

  同年七月,咸丰帝于热河行宫内病重。十六日,咸丰下旨立皇长子载淳为太子,因太子年幼,命两宫皇后垂帘听政,又钦定了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这八个人为辅政大臣。

  第二日,咸丰帝驾崩,庙号文宗。慈安和慈禧成为了清朝实际统治者。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