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资治通鉴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满朝哗然,震惊比后宫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古学士由给、舍、卿、监充任,她苏希锦一六品修撰,何德何能?

  门下给事中涂大人第一个跳起来反对,“陛下,苏大人为翰林院修撰,封她为试讲学士,实为不妥。”

  “苏大人虽于军事上有功,然于政事上平平,史学上更是不显,命她为侍讲,难能服众。”

  很大一部分人认同。

  于政见无关,从来侍讲都是学识渊博,位高之人兼任。苏希锦位低,且才十四岁,尚未及笄,以民间年龄来说还是个小孩子。

  让一个小孩子给陛下当侍讲,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翰林院余大学士一抖眉毛,“陛下命苏修撰为侍讲学士,想必有自己的原因,不知可否告知众人。”

  他就说苏希锦志向远大,不是贪慕后位之人。

  此封赏必是为她洗清污名。

  周武煦给了余学士一个赞赏的眼神,“前头苏大人给朕递了一封建议书,书中引经据典,考古论今,犀利简洁,令朕受益匪浅。”

  “这些天朕时时默读,每每有不解之处便招她入宫论道,多有收获。”

  “朕相信苏大人可担此重任。”

  吏部尚书顾虑重重,“可苏大人毕竟年方十四,阅历浅薄。”

  十四岁的孩子便是考上状元,又能懂多少?

  皇上三岁开蒙,从小得天下贤师教导,至今已至不惑。其中的学识,哪里是她一个小孩子所能比拟的?

  若她能当侍讲,把其他人置于何地?

  荒唐,太荒唐了。

  周武煦沉思,《建议书》乃机密治国之书,不可公布其内容。

  如此,让苏希锦做侍讲确实差了点功绩。

  他早知反对声一片,然陈氏倒台,他权利大了,腰杆也硬了。因此说话就更直接霸道。

  余学士上前道,“若说苏大人年纪小,臣认同。然说她史学不丰,阅历浅薄,臣不认同。”

  “苏大人自入翰林院,编著的史书博大精细,统筹全面,得到我翰林院一致认同。臣每日也有呈给圣上。”

  他自袖中拿出苏希锦昨日编写的史书,递给众人一一浏览。

  所阅之人莫不肯定。

  现在问题来了,她史学过关,但年纪、资质不过关,则何如?

  余学士见众人松口,继续道,“苏大人与陛下论道,是陛下惜才爱学。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臣等理解陛下求贤若渴,孜孜以求的心理。但规矩不可废。”

  话风一转,余学士语气缓和,“陛下,不如让苏大人再历练历练?”

  说完对苏希锦使了个眼色。

  苏希锦秒懂,循规蹈矩出列,声音清脆稳重,“臣觉得余学士说的有道理。论官衔,臣不如在座各位。论功绩,臣比各位逊了几筹。让臣为侍讲恐怕不能服众。”

  本人都拒绝了,众官松了一口气,暗道她知进退,有自知之明。

  但百官是开心了,周武煦被打脸就不开心了。

  于是,苏希锦躬身继续说:“臣近日编写史书,深刻认识到史学浩瀚,非臣一人撰写可成。因此想选几人与臣一同编写。陛下若想嘉奖微臣,不如让微臣自各馆学子中挑选几人,与微臣一同完成此本巨作。”

  呵,果然小女子作为,就不能让她吃亏的。

  舍了侍讲,又打起别的主意。

  周武煦想起她编写的那些史书,若能整理成册,确乃千秋之功。

  “如此,朕允了。”他爽朗大方。

  众人若有所思,看来皇上对这位苏翰林重视得不得了。

  苏希锦禀告完,并未退下,反而站在殿堂中央,似乎还想说些什么。

  朝堂众臣心提到嗓子眼,就怕她再整出什么幺蛾子。

  “此巨作乃臣据实以记,本意总结经验教训,令世人反躬自省,不犯同错。然至今还未有名,所以臣想请皇上为之赐名。”

  相对于前两个,这个要求不过分,真不过分。百官眉头舒展。

  周武煦敲桌思虑,认真严谨,语气迟疑舒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不如就叫《资治通鉴》吧。”

  苏希锦脸色大变。

  【作者有话说】

  本书需要精华评论,会加更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