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回京(二)两年后第3/3段
众人散去,师爷猛拍马屁,不遗余力吹嘘,“大人判案如神,不偏不倚,下官佩服不已。下官怎就想不到这样完美的法子呢?”
苏希锦瞥了他一眼,“多读书多为百姓着想,咱们敬畏法律的同时也要心存正义。”
说到底现在的法律不完善。
“下官受教了。”
苏希锦点头,从她来岭南,这位师爷一直跟着她。不耻下问,虚心好学,又心存良知,这样的人值得培养。
“咱们当官的,左不过为陛下和百姓办事。说得再深一点,管理好百姓就是为陛下分忧。这两年你跟在我身边好好学,他日才能独当一面。”
苏希锦想得很明白,她迟早要离开这里。而岭南新兴之地,正处于发芽阶段。她为这片土地埋下种子,却还差一群浇水施肥的园丁。
所以她要培养人,确保她走后几年,岭南能照着她的样子,正常运行。
官场之人都是人精,师爷一下子明白过来她栽培之意。拱手叩谢,“谢大人提点。”
态度认真尊敬,较之前更胜三分。
耽搁一天,苏希锦又开始调查性别失衡之事。甚至还在衙门召开了第二次普法活动,最后得出三点结论。
一、家贫溺女。此最直接。
二、彩礼多,嫁妆更多,百姓承担不起。
三、女子无用。
围绕这三点,她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明令禁止溺女、典妻、换妻等恶俗,开通举报通道;另一方面改变双方观念;同时她创造女性岗位,提倡女性出外就业,宣传妇女能顶半边天。
除了第一条,在官府强力执行下有立竿见影之效。其他都需长远等待。
还好朝廷很快开放女户之家,让民间对女儿多了几分重视。
与女户一起的还有放宽和离条件,和鼓励寡妇再嫁。
和离中又将夫卖妻、辱妻、打杀妻等纳入范围。
那时离苏希锦判“典妻”之案,不过一月有余,民间热度未消。百姓听闻此事,直言苏希锦如有天助,将之奉若神明。
甚至私下还有人为她立碑摩拜。
也是在“女户”之事不久,京里突然传出一破天荒的新闻:齐王妃要与齐王和离。
此事实在太过震惊,以至于长善乡君开女户一事,在它的对比下,显得十分微不足道。
齐王妃是谁?东平侯嫡女,京里出了名的贤惠第一人。她以夫为天,遵循三从四德,将《女戒》倒背如流。从来齐王看上哪个,她第二天就抬进府。不只如此,她还善待妾室,关爱庶子庶女,可以说全天下没有比她更贤惠的人。
京里还有句名言:“娶妻当娶柳含烟”。可见齐王妃的名头有多大。
这样一个贤惠大度之人,突然要和离,真是跌破眼镜。
那些拿她当典范的男女,纷纷猜测她是不是生病了。
可事实就是如此,齐王妃响应陛下号召,支持和离。关键你还不敢说她什么,毕竟人家配合陛下工作。
男女皆叹息,以前有多少人羡慕齐王,现在就有多少人看他笑话。
而最大的笑话还在后面:齐王坚决不和离,他遣散内宅,倒追王妃。一系列操作,愣是看傻了所有吃瓜群众。
对此,周武煦陷入沉思,朝廷众沉陷入沉思,苏希锦陷入沉思。
这个世界好像就没有正常人。
两年后,惠兴码头。
一轮巨型轮船停泊海岸,此船有三层之高,外观崭新,体积大,承重强。单看那下沉的吃水线,就知其强悍的承重能力。
海岸边,不停有百姓往船上搬运货物。
船夫和伙计们笑吟吟搭手,“此次咸鱼每斤涨了两文钱。丝绸桂州那边要得多,想必也能售空。你们多弄点南瓜,那边的人喜欢吃。还是老规矩,咱们和你们选出的监管人去卖。若有想亲自去的,就多给五十文船费。”
“什么信不信的,”百姓乐呵呵回,“有苏大人在,你们便是想作假也不能。”
船夫闻言哈哈大笑,“你别说,俺也是苏大人选出来的人,俺家那位还是女医馆的大夫。”
岸边,苏希锦与林舒立欣慰看着这热闹繁荣之态,百感交集。
“谁能想到,两年前还廖廖无人的破码头,现在竟这般热闹。”林舒立说。
【作者有话说】
以为昨天能写到回京的,没想到慢了一两章节。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