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老乡送书信喜煞人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郭氏的弟弟高兴地说:“正是哩。俺这就去拿纸、墨、笔、砚来!”

  郭氏的弟媳也高兴地说:“俺这就去对面的饭铺去,告诉他们给咱们准备好午饭!”

  不等谁回话再说什么,夫妻俩就一起出门去了。

  他们走后,郭老爷子试探着问张老乡:“你爹娘年纪也不小了哇,跟前可还有人?”

  张老乡说:“有的,俺的兄弟和姊妹都在跟前,而且爹娘的身体都很硬朗,不需要太多的照顾,俺会给他们多留些银子的。”

  看到郭老爷子在不经意间轻微地叹息了一声之后,又无声地点点头,张老乡已经明白老人在想些什么了。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唉,做人难哪,不能两全哇!你们是不知道,这去汉口镇的路途太遥远了,来来回回的很耽误时间呢!所以啊,俺以后恐怕只能隔几年回来看望一次了。眼下外边的生意做得挺好,倘若不再做了,真很可惜的。所以俺想再做些年,把俺那两个小子也培养出来。等到俺的爹娘老了需要照顾的时候,俺们老两口也该能落叶归根回来了。”

  郭老爷子听了,使劲地点点头,亲切地对张老乡说:“大侄子你说得很对,过些年就回来哇!这老话不是说了嘛,‘父母在,儿不远行’,尤其是爹娘年纪大了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你能给他们多少银子哇!”

  说着话,郭氏的弟弟已经抱着文房四宝,郭氏的弟媳拿着一沓子信纸回来了。此时,郭氏已经把桌子收拾开了,夫妻俩就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桌子上。郭氏赶快起身往砚台里放些水,弟弟很快就“嚓嚓嚓”磨好了墨。这边,郭氏和弟媳把信纸也铺好了,弟弟就拿起毛笔给张老乡递过来,说:“就请张大哥代笔写哇。张大哥是文化人儿,俺那两字说不明白事儿。”

  张老乡也不客气,接过来毛笔说:“好哇,那就由俺来代笔了。大家伙儿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俺看怎么写最合适。等写完了以后,俺读给大家伙儿听。如果写得不合适,咱们再修改,直到大家伙儿全都满意了,咱才算写好!”

  如此,在全家人七嘴八舌的热闹气氛中,张老乡终于把家书写好了。读了两遍,大家都说写得比他们想说的还好,还完善。于是,张老乡从褡裢的夹层里取出来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牛皮纸信封,将这满载全家人殷切希望和谆谆叮嘱的千言万语装了进去。然后,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信放回到褡裢的夹层里,一边感慨万千地说:“‘家书抵万金’啊,俺可得保存好嘞!”

  此时,日头已经走到中天了。郭氏的弟弟说:“娃儿他娘已经告诉对面的饭铺了,咱们到那里吃饭去。定了大肉面、羊肉焖饼子和各种时令小炒菜。大家伙儿光顾了高兴,张大哥一定饿坏了!”

  午饭后,大家伙儿返回郭氏娘家屋里继续说话。很快,董家成和憨子两家人也都过来了,屋子里坐不了这么多人,大家伙儿就干脆坐在院子里聊上了。

  张老乡兴致勃勃地说:“耿兄弟是个做生意的好手,三个娃娃也很聪明能干,并且都很能吃苦,他父子们现在干得蛮好呢。照俺看啊,就这个干法,不出三年就做大了。这到时候哇,那肯定是需要增加人手的哩。”

  他环顾四周,对董家成和耿憨说:“这几个大一些的娃儿都可以出去和他们爷儿四个一起干,说不定还能展成一个大商行呢!”

  但郭氏却摇摇头说:“俺知道,他不会一直在外面展的。他太离不开这个生他养他的‘三六九镇’了。在家的时候,他就老是念叨着,要是有朝一日家了,先做的就是在镇上建一个小学堂!他说了,镇上的娃娃们太需要读书了。还说,如果可能,再盖一座像模像样的戏台,咱三六九镇上不能没有戏台。大家伙儿除了做活计,还应该有一个了解古今大事的场子。老话不是说了嘛,唱戏哩,劝世哩,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唉,他的这些个话呀,俺听得多了,倒能给背下来了。”

  张老乡由衷地说:“这位耿兄弟,真是让人敬佩!”

  郭老爷子说:“娃娃们是需要读书认字的。大侄子你不知道,俺女婿可是俺们这镇子上的文化人儿呢,三个大点儿的外甥也跟他爹学了不少,尤其是俺的大外甥和大外甥女,写写算算的已经没有一点儿问题了,这可是很让俺开心的事儿呢!”

  郭氏的弟弟说:“是啊爹,不像咱爷儿俩,刚不是个睁眼瞎,认的那两字儿,只勉强处理得了咱饼铺的日常账目。”

  于是,几家的大人们都说:“说得是,娃娃们读书认字是个大事情!”

些什么了。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唉,做人难哪,不能两全哇!你们是不知道,这去汉口镇的路途太遥远了,来来回回的很耽误时间呢!所以啊,俺以后恐怕只能隔几年回来看望一次了。眼下外边的生意做得挺好,倘若不再做了,真很可惜的。所以俺想再做些年,把俺那两个小子也培养出来。等到俺的爹娘老了需要照顾的时候,俺们老两口也该能落叶归根回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