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争论,(求收藏)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宇轩看着陈师权和朱珍两人己经热情的,在讨论应该怎样排兵布阵,才能发挥床弩的最大作用,才可以让大秦威震天下的箭阵重现战场。

  李宇轩在旁边听着,发现两人虽说都想重现大秦箭阵,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

  朱珍是减少其他兵种,如长枪兵,刀盾兵防守型兵种,要求更多的是配制弩车,蹶张弩,弩手,弓箭手,轻骑兵;作战时以****式不停歇的箭雨,击垮敌人的阵行和抵抗意志,再以轻骑兵进行衘尾追击;

  朱珍相信没有那支军队可以在这种打击下还能不崩溃,所以配置太多的防守型兵种长枪兵,刀盾兵反而减少了自己这方的火力输出。

  陈师权完全不同意朱珍的意见,他认为朱珍这种军阵,兵种的配置,完全是自己不顾现实情况的设想。

  完全是基于敌我双方都在寻求大决战,都想一战压碎对方,不逃避任何决战的想法才能实现。

  但在战争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其实都是小规模的战斗,频繁地爆发,大兵团决战往往都是敌我双方,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发生的。

  更主要得是现在的骑兵比起秦国要面对的骑兵来说,更加难以对付,现在的骑兵因为有了马蹄铁,奔袭千里不是梦,拥有骑兵多的一方掌控着战争的主导权,很少会主动寻求决战,就算要决战,也是在对他最有利的时间,最利于骑兵发挥的战场上进行决战。

  而太平营根本就没有骑兵。所以在兵力的配置上,应该以防守的长枪兵,刀盾兵为主,对弩手,弓箭手的配置也不应过多,弩车应该以轻便灵活为主。这样小队步兵在遭遇敌骑的情况下,可以结阵自保,且战且退。

  在遇到大股敌军或进行决战的时候,可以把弩车,弩手,弓箭手从各小队抽调出来,进行重新分配,组成箭阵进行决战。

  李宇轩听倒这里,也觉得陈师权好像说的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道理一点。朱珍的排兵布阵,太过理想化。

  但朱珍这时却指出,正因战争的突然性,拥有更多骑兵一方掌握着战争的主导权,所以以步对骑不能把部队分开使用,必须要集中在一起,才能发挥步兵结阵而斗的特点。

  陈师权的军阵,兵种配置看以四平八稳,无懈可击。但是却处处平庸,小股步兵突遇骑兵,竟然还想且战且退。

  先不说骑兵让不让你把防守阵营摆得齐整。就你那个配置能有多少弓手,能带多少箭支,能退的回来吗?

  再说等大兵团决战的时候,你这个长枪兵,兵盾刀为主的配置,只能立足于防守,等待骑兵主动冲上来找死。

  他若不动,你待如何?

  主动进攻,你的火力又不足,到时你的军阵防不持久,攻又不足;此乃必败之阵也。

  反倒是我的军阵、兵种配置,看以危险,但是我有足够的弩车,弓手保证我的火力输出,使我可以主动进攻,步步向前逼他决战,他若不战,我军可以一直向前占据有利地形后下寨防守。

  如此往复,直逼敌方城池,逼他不得不与我军决战。故此军阵、兵种配置才是大秦箭阵的精髓所在。

  说完这些理由后,朱珍看向陈师权,满脸都是一副我才是,大秦箭阵真正传人的表情。

  有道理,李宇轩本以为陈师权说得对,现在听朱珍的说法,又觉得陈师权太过保守了,他的排兵布阵很像后世打赢了百分之七十的战争,最后却亡了天下的宋军兵马的配置,只能防守等别人自己撞上来,一旦进攻就被别人打崩,当然不算开挂的“岳家军”。

  李宇轩还在思索,这两个人究竟那个讲的才是真正的有道理。

  想了一会儿,才想起,差点被这两个人带进沟里去了,我都准备制造大炮了,等太平营需要进行大规模合战的时候,早就有一定规模的火炮了。

  到时候太平营的军队阵型应该更趋于近代军队的配置。到时‘大炮轰他娘些’,再以强弩,强弓手代替火绳枪;在这个时代就是战场一个无解的存在,当然以后应该想办法要配置骑兵,要不然只能把敌人击溃,却不能把敌人歼灭。

  所以现在想他们两个那个军阵,兵种配置更好,有什么用,到时候完全用不上。那里还需要他们两个在这里争论。

  李宇轩想到这里,就想打断他们无意义的讨论,这两个人想那么远干嘛,就算要讨论,也应该是讨秦箭阵真正传人的表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