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卖馒头 二第1/2段
“***可真聪明,我家弟弟都五岁了,还不会数数呢”看着方默南十足的小大人这样子,旁边的学生也跟着笑了起来。
“那当然,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口哨嘟嘟叫;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扭一扭;9像勺子来吃饭;10像筷子加鸡蛋。”方默南一边说,还用手指~]愣在哪,久久都没回过神来。
方默南把钱都收到纸箱里,冷静的想,第一天人们好奇的心理,所以才会有这么好的收获,而且上的起高中的家里多少有些家底,家长再穷也不会穷了学生,尤其是住校的,也得有孩子吃饭的钱,再加上本来馒头的质量比公家的好,虽然贵个一两分,一些人也咬牙买了。过了开始的新鲜劲儿,销售就会下滑,她心里算算抛去成本,和不确定因素,一个月也能挣五、六十块钱,应该很轻松。
现在看姥姥那股子高兴劲估计不用方默南鼓动,她也会干下去。
方默南想的是关键是后续的问题,这才是她该怎样说服姥姥能坚持下去。
即使是在运动时代,私营经济也未曾全部禁绝,县城里也还是有一些摆摊糊口的无业人员。譬如图书摊、钟表修理摊、卖油炸食品摊、冰棍摊子之类。
现在时代不同了,可以正大光明的干,她们馒头对公家来说还是有优势的。
八十年代初的个体户,八十年代末的股票,九十年代的房地产,二十一世纪的网络。这些都是最挣钱的。八十年代初摆个地摊都能发财,纵然有历史的原因,但大都不敢,八十年代末,原始股,买了就挣钱,可很多人不。
要在八十年代,但凡做点,十之**,都会成为后人眼中,先富起来的那群人中的一员。多少人曾经感慨,生不逢时,或者懊悔白白过了下海的好时机。但在那个年代,干个体,确实是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不务正业瞎折腾的玩艺儿。多数的从业者,好些都是劳改出来的,或者街上的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大家宁可守着工厂从早辛苦到晚,挣那二三十元一个月的死工资,就觉得那钱挣的心里踏实。
方默南看着姥姥脸上洋溢的傻笑的幸福笑容,也挺高兴的,总算给姥姥找了个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计。重要的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培养她们这种认知。几年后不是流行一句话吗,搞导弹的,赚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吗遇到问题到时候再解决得了。不过很快她考虑的问题都被林老爷子一一化解了,有知识的就是有远见。
姥姥傻笑着,方默南抱着箱子,坐在小木桌上,没等到姥姥恢复,却等到了小姨回家。看着家里一大一小,傻呵呵的坐在门前,连大门都没开。
“南南,你姥姥了?”小姨看着她,手指着傻呆呆的姥姥问道。
“哦你看。”方默南把钱箱给了她。
小姨一看,这么多毛票、硬币,挑挑眉毛,“回事。”
方默南就把刚才的事对她说了一遍,很显然小姨虽然也点儿吃惊,不过到中午,干了一的活,又累又饿,吃饭才最重要,也没有细算。推推姥姥妈,中午了我们吃?”
“啊”姥姥这时回过神儿来,“中午啦,吃馍呗”开开屋门,看着空荡荡的蒸馍锅里,“糟了,我们把馍全卖了。”当时只想着吃不完会坏掉,只管往里头装,忘了留几个吃了。她一拍大腿,“这简单,小燕你弄个西红柿炒鸡蛋,再切个黄瓜丝,我现在就去擀面条。中午就吃手擀面得了。”
“好嘞,我去后院摘西红柿去。”方默南起身跑下石阶,走到后院摘‘西红柿,黄瓜’去了。
吃过午饭,林老爷子也了,他一般都在单位食堂吃午饭,晚饭解决。姥姥和小姨,方默南一起去找他,说说这件事。
林老爷子听完话后,想了一会儿,道大妹子,这些天小燕读报纸,想必你也,国家政策开放,干这事咱不触犯政策。”
姥姥听到他的话,高兴地点点头。
林老爷子看着她问道是否想继续干下去。”见姥姥高兴,他忙摆手,“听我把话说完,虽然政策允许,但你也,咱们县城小,人们的思想也许还停留在那个时期,我说的你明白,”见姥姥点点头,又继续说下去“不怕别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流言蜚语的。”还对着姥姥唠叨一些可能发生的一些影响。
方默南见她先前所担心的有老爷子说出来,放下心来。现在就看姥姥的选择了,有些紧张的看着姥姥,怕她最后退却,眼睁睁地看着帮不上忙,这些都是要她的相通的,别人帮不了,只能焦急的等待着。
她一拍大腿,“这简单,小燕你弄个西红柿炒鸡蛋,再切个黄瓜丝,我现在就去擀面条。中午就吃手擀面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