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小分对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由此可见,晋阳城是何等之坚固!

  如果高纬能够拿出宇文邕十分之一的勇气,万众一心,抗击北周,胜利的天平绝对是指向高纬一边的,而高纬偏偏弃城而逃。

  就在宇文邕攻克晋阳不久,一个名叫独孤须达的人,带着一份降书前来拜见宇文邕。

  宇文邕一见来人是独孤须达,顿时眼前一亮,因为,独孤须达的父亲就是独孤永业。

  独孤永业,我们并不陌生,宇文邕第一次东征伐齐,就是在独孤永业镇守的金墉城下功败垂成的。当时独孤永业异常淡定,并用计骗得宇文邕狼狈而逃,宇文邕对此肯定记忆犹新。

  而在宇文邕第二次东征伐齐中,改变原先的战略,取道山西作战,就是为了避开了被独孤永业重兵把守的河南地区。

  此时的独孤永业手握三万精兵,且全都是精锐,他听闻平阳陷落的消息后,便连续向高纬上表,主动请缨北伐周军,然而高纬却都置若罔闻。这让独孤永业顿感英雄无用武之地,非常愤慨。

  而当晋阳陷落的消息传到独孤永业耳朵里的时候,独孤永业已经对高纬失望到了极点,而就在这时,北周的两位使者突然而至,一个叫做于翼,另外一个叫做韩擒虎。

  这其实是宇文邕一早安排的,宇文邕深切知道,想和独孤永业直接武力较量,就如同拿鸡蛋碰石头,是绝对不可行的,因而,宇文邕在伐齐之初,就派出了于翼和韩擒虎作为说客,去说服独孤永业归降。

  于翼和韩擒虎对独孤永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独孤永业是软磨硬泡,下足了口舌功夫。

  再加上平阳和晋阳的相继陷落,而自己的对战场的诉求却又被高纬置之不理,这已经让独孤永业伤透了心。

  最终,独孤永业决定弃暗投明,并派自己的儿子独孤须达向宇文邕递交降书,表示归顺北周。

  这不仅仅是一封投降书,同时也代表着独孤永业管辖下的河南九州三十镇,宇文邕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将河南之地全部收入囊中。

  如此一来,战场的形势瞬间豁然开朗,北齐只剩下了太行山以东的地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和山东两省。

  而北齐都城邺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的临漳县,从晋阳到邺城,只需翻越一座太行山,便可轻松抵达,可谓近在咫尺。

  而直到这个时候,老天依然在眷顾高纬,摆在高纬面前的有三条生路。

  这三条生路,是高纬的两个大臣提出来的,一个是广宁王高孝珩(读音如横),一个叫做斛律孝卿。高孝珩是高澄之子,是高纬的堂兄,而斛律孝卿则是尚书令,负责发号政令。

  这第一条生路是,让任城王高湝(高欢第十子,高纬的叔叔)扬言攻打晋阳,且让洛州刺史独孤永业率兵出潼关,攻击长安,同时,高孝珩在邺城以北列阵,防备南下的周军。

  这无疑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宇文邕几乎倾全国之力发兵晋阳,长安城内必定空虚,而北齐在河南地区仍然布有大量兵力,如果从河南发兵长安,宇文邕肯定会选择撤兵,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邺城之围,同时可以两军夹击,与北周军一战,胜算非常之大。

  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作战计划,但是这一计划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因为身在邺城的高湝还不知道,独孤永业早已派自己的儿子向宇文邕递交了投降书。

  另外,即使独孤永业还没有投降,高纬也绝对不可能用这条计策。我们只要回想一下高纬在平阳以及晋阳落荒而逃的样子,我们就会知道,此时让高纬主动出击,这完全不符合高纬的性格,高纬天生就是被动的,他也绝对没有那种孤注一掷的勇气和胆识。

  同样是三十六计,高纬根本不懂围魏救赵是什么玩意儿,他只会一计,走为上计。

  而第二条生路,则是让高纬把宫中的美女以及珍己的儿子独孤须达向宇文邕递交降书,表示归顺北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