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差距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北周王朝统治时期,在其境内的绥州、银州、云阳谷等地,先后有稽胡作乱,虽然都是小规模游击战,威胁不了国家统治,但是这些稽胡人来去无踪,往往深居大山,根本无法从根本上予以剿灭,这也让北周统治者异常头疼。

  一直到了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率兵伐齐,在平阳之战中,宇文邕大败高纬,北齐大军瞬间溃散而逃,却把大量的兵器和辎重散落在了战场了。然而,这些兵器和辎重并没有流落到宇文邕的北周军队手中,却便宜了藏匿在山中的稽胡人,很显然,这些稽胡人是早有预谋,早就埋伏好了的,就等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此时的宇文邕,就感觉如同有一只苍蝇在他耳边飞一样,听着讨厌,却打不着,宇文邕也只能叹气了。宇文邕的主要任务是讨伐北齐,至于这些深林里的土著,宇文邕暂时也没工夫收拾,可这恰恰给了稽胡人一个绝佳的机会。

  北齐在宇文邕的强大攻势之下,最终土崩瓦解,原本驻守在河东地区的北齐官员,也纷纷逃散,北朔州的高绍义,也带领着手下人马逃到了突厥,而宇文邕还来不及对占领的地区进行官员任命,此时的河东地区瞬间出现了权力的真空。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稽胡人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原本是被高欢所镇压的,不得不屈服于高氏政权,此时高家已经彻底败了,压在肩上的大山也倒塌了,他们终于可以东山再起了。

  很快,一个叫做刘没铎的人,被推上了皇帝之位,而之所以选择这个人作为领袖,是因为他是前任皇帝刘蠡升的孙子。而且,稽胡人还搞得有模有样的,尊称刘没铎为圣武皇帝,年号石平。

  而当伐齐之役彻底结束之后,稽胡这个心腹之患便成为了宇文邕首先要打击的目标,宇文邕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宇文宪,宇文宪被任命为行军元帅,同时赵王宇文招、谯王宇文俭、滕王宇文逌三人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全部听候宇文宪的调遣。

  也许你会觉得,一个小小的土著,也需要如此兴师动众?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吗?竟然还派上了宇文宪!

  事实上,稽胡虽然实力不强,对北周的威胁也很有限,但是真正剿灭起来,却是异常困难的,因为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居无定所,首先,你根本就不知道去哪儿找他们,更别提打了,要不然高欢当年也不必如此费劲了。

  宇文邕虽然内心不希望让宇文宪建立太多功劳,但是他还是得派出宇文宪,因为只有宇文宪才是最有力的军事保障。

  宇文宪刚从讨伐北齐的战场上下来,就不得不再次披挂上阵,对于稽胡这样一个难缠的对手,宇文宪采取的方针政策是“剪其魁首,余加慰抚”,具体的出兵方式是分兵出击。

  这是因为,稽胡的部族虽然散落,但是却有两大军事支柱,一个驻守在河西的离石,叫做“穆友”,另一个驻守在河东,叫做“天柱”,而这里的河西河东,所指的是汾河以西和汾河以东。

  另外,稽胡的语言和汉语相差非常大,一般人是听不懂稽胡语,稽胡语绝对比得上今天的温州话。如果你想和稽胡人交流,那么你必须有一个高级翻译,否则,你就等同于在听天书。

  稽胡正式形成于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当时民族交的产物,最早受制于汉赵国的统治,后来又先后被前秦后秦所统治。

  到了北魏时期,北魏的政中心在平城,与稽胡毗邻,因而在这一时期,对于稽胡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稽胡也先后发动叛乱,但最终都被北魏所镇压。在镇压的同时,北魏还对稽胡采取了怀柔政策,并设置郡县,对稽胡不断加强控制,北魏中期以来,稽胡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

  北魏末年,爆发了六镇起,稽胡也趁势而起,加入到叛乱之中。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稽胡开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稽胡部族一同推举冯宜都即皇帝位。有趣的是,冯宜都并非稽胡人,而是介休的一个汉族大户,他利用弥勒大乘教聚拢了大量的稽胡部族,自称会某种巫术,最终,冯宜都成为了稽胡的第一个皇帝。这一点非常像东汉末年的张角起,张角就是利用太平道发起的黄巾义。

  稽胡在同北魏作战的过程中,由于稽胡的部分部族出现倒戈,皇帝冯宜都最终被杀,稽胡又拥立了另外一位会巫术的人为皇帝,此人叫做刘蠡升。

  刘蠡升利用自己的巫术,以及崇高的讨厌,却打不着,宇文邕也只能叹气了。宇文邕的主要任务是讨伐北齐,至于这些深林里的土著,宇文邕暂时也没工夫收拾,可这恰恰给了稽胡人一个绝佳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