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拒绝诱惑第2/3段
过去,干部群众对上级领导绝对信任和服从。时代不同了,干部群众越来越具有民主意识,有时候会自然地质疑上级不合常规的决策和行为。
听任这种质疑蔓延,不仅对张东峰个人来说得不偿失,对事业来说也是得不偿失。于是他说道:“人事本来就是一个布满地雷的敏感地区,反复搞测评,群众会怀疑我们的考察意图和公正性,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既实现县委意图,还能保证群众没有意见?”
实现县委意图关系到赵成刚下一步的安排,因此,他毫不含糊,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办法。
和另一个主持谈话的小组长进行了沟通,在干部谈话环节,有意提供非杨雪和诸葛诚莫属的要件,把谈话对象的思想往这两个对象身上引。
因为是面对面谈话,加上这两个对象是一般干部,还没有和周围的干部群众产生较大的矛盾,自然纷纷说好。
于是赵成刚在这个环节得到了考察对象所需要的推荐票。
赵成刚打电话向张东峰报告情况,张东峰只说了一个“好”字,然后挂了电话。这种成功只是策略上的偷渡过关,并不意味着真正能够瞒天过海。
考察已经接近尾声,临近下课的老同志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岗位与职务行将终结。用曾经流行的一句话说,他们并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老同志一个个说话潇潇洒洒,说船到码头车到站,愿意把权力移交给年富力强的同志。
只是接近调整,这些人向县委考察组反映,说他们方才五十多岁,按照人的寿命延长的实际,在京城层面还是年轻同志,在地方上只能算是人到中年,要求县委再给他们干革命的机会。
县委没有进行正面回答,他们便动用掌握的各种资源进行说情,上级领导纷纷打来电话,要求县委给予这些老同志机会,这一届任期还有两年多,那就至少让他们干满这一届。
郑冠华躲了,欧阳明辉借口不分管组织,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于是所有压力都集中在张东峰身上,仿佛山雨欲来,压力空前增加。
郑冠华和张东峰通电话时,间接地询问张东峰,拿个人的仕途去赌江东县下一步工作的良好格局,究竟值不值?
如果张东峰以矛盾太复杂、压力太大为理由,向县委提议暂缓进行机构改革,估计郑冠华和欧阳明辉都会同意。
只是,长期以来,江东县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干部思想素质的滞后。
县委决定进行机构改革的主要动因,就是要把政治素质高、领导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年轻干部推向前台,使江东县的领导素质和机关作风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如箭在弦,此时如果紧急刹车,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江东县还将失去一次难得的改革机会。
在机构改革的大局和个人前途之间,张东峰陷入两难的抉择。
在江东县,竟然找不到能够共同探讨这一问题的朋友,张东峰真正感受到孤独,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双休日去见欧阳海燕,他请教这个问题。
欧阳海燕用一种十分幽默的话回答他:“我是生意人,追求利润最大化、个人利益最大化,此事如果按照我的意见,当然以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为最终原则。”
张东峰心有不甘:“对我来说,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呢,还是个人利益最大化?”
欧阳海燕正色道:“你作为领导干部,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想进步和晋升,还是需要考虑社会效益。”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一个人要有所为就要正道直行。”
星期一上班,张东峰摆脱了精神上的重负,浑身轻松舒畅,在办公室里和郑冠华通了电话。
郑冠华担心夜长梦多,有些领导在压力之下会改变原来的思路和看法,否定原来拟定的考察对象名单,确定三天之后召开考察汇报会,汇报完即召开常委会研究人事方案。
,仿佛山雨欲来,压力空前增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