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有个‘胡’字第1/3段
“那是77年的冬天。。。”
‘77年的冬天?动乱刚结束?’林剑心想~
“我跟着一队学生从津门来到京城,第一次见到琉璃厂,唉~惨不忍睹~”
林剑可以想象,有了那场不可言明的动乱,琉璃厂还能保存下来已经实属不易,就是不知道那个时候,有多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国宝和珍贵文物,被人为销毁了。
有些话刘墉没有直接说,重点是接下来这番话,“当时走着走着,不知不觉间竟然来到了谭坨寺(谐音)。”
一说起谭坨寺,林剑就想起位于京西门头沟绵延起伏的燕山山脉,那里山谷幽静、景色宜人、峰峦叠嶂、郁郁葱葱,那里有名的不止是风景,还有闻名古今中外的千年名刹——谭坨寺。
潭柘寺是佛教传入京城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也是京城周边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已故的佛教协会会长就曾写联赞曰:“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
林剑曾经不止一次在爷爷的带领下去谭坨寺烧香拜佛,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感觉整个京城都被踩在脚下,浩浩荡荡的燕山山脉如一条聚龙匍匐在身边,那种玄妙的气势林剑永远都忘不了。
刘墉接着道,“来到谭坨寺是意外,当我看到雄伟的古寺庙建筑依偎在山间层层叠叠的绿树和万花丛中,心突然静了,尽情地登高远望,红墙碧瓦、熠熠生辉,寺庙内古树参天、巍峨壮观,在阳光下显得是那样的宁静、清爽。
袅袅升起的香火烟雾犹如仙境一般,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更没有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有那么一瞬间,我都想剃度出家,在这谭坨寺聊度残生,那种犹如置身世外桃源的闲适,是我毕生所追求的。”
林剑深以为然,他也有过类似的感觉,谭坨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经常有人说“先有潭柘,后有幽州”,这是有道理的,幽州就是京城。
最早的时候寺庙叫做嘉福寺,后改名为岫云寺,因山上有龙潭泉水,山下有珍贵的柘树林,故起名谭坨寺(谐音),殿堂依山势而建、气度恢弘、高墙环绕、别具一格,谁去都会感叹谭坨寺之伟大。
“我在寺庙前呆立了半天,突然有个浑身脏兮兮的老头儿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只老旧的帆布包,神秘兮兮的跟我说包里有宝贝。”
叹了口气,刘墉回忆道,“当年我去琉璃厂,就是为了捡漏儿,我总觉得这些古董未来会值很多钱,更重要的是,我不想那些国之重宝被人为的损毁,就想着力所能及做一些保护。
结果在琉璃厂一无所获,却在谭坨寺遇到了那位老人~”
林剑帮着接话,“这梅瓶就是那位老人卖给你的?”
刘墉叹息着点点头,“是啊,当时我不疑有他,跟着老头来到寺庙外的一个偏僻地方,他把梅瓶拿给我看,我就觉得这瓶子看上去很漂亮,又看到大明宣德年制的底款,激动的二话没说就让对方开价。
老头儿自己解释说这瓶子是传家宝,卖了宝贝给姑娘看病,我让他开价,他说这瓶子值好几百,但知道我身上没那么多钱,便让我把身上的钱都掏出来,有多少算多少。”
顿了下,喝了口茶,“那个时候的我还很冲动,一听就觉得占了便宜,里里外外掏了个干净,拢共凑了100多块钱,连回程的车票钱都没留下,通通给了那老头儿。”
林剑好奇道,“您就没想过这瓶子是假的?”
刘墉摆了摆手,“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而且以我当时的经验,根本看不出真假,事实上到了今天我依然看不清,无论从哪个细节看都是真的,可总觉得不对劲儿。”
林剑能够理解,这还是气韵上的问题,真的古董因为岁月的磨砺,自带一股气场,反之,近代的赝品,哪怕技术再高超,那股气势也仿造不出来。
这也是他对这只宣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