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养虫儿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一民间娱乐活动直到现在都依然存在,生活在南方,特别是生活在长三角—带的人们,很多人都玩儿蛐蛐儿。

  以前,京城盛产蛐蛐儿,出了四九城就有,虽然胡同里也经常有人卖蛐蛐儿,但京城人大多数不买,而是自己去逮,这才有乐趣。

  就跟你谈对象一样,是相亲来的好还是自己追来的好?

  而且逮蛐蛐儿的乐趣妙不可言,带上钎子罩子等工具,一走就是一天,在草丛中、砖瓦堆、庄稼地里,循着蛐蛐儿的叫声,轻手轻脚地走去,看准洞口,然后再逮,或探或挖或灌水。

  大老远望过去,看着那认真的样子,知道的是在逮蛐蛐儿,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找啥宝贝。

  几百年前,明朝的京城人逮蛐蛐儿用的工具有“提竹筒、铜丝罩”。

  先捕、再挑,最后再看看斗得怎样,据老一辈的人说,以前在前门城根儿一带就有专门斗蟋蟀的地方。

  养蛐蛐斗蛐蛐作为一种文化,可是吸引了一票儿顽主,到了冬天不养蛐蛐儿都不好意说自己是京城人。

  如今在京城的蛐蛐儿爱好者,少说也有十几万名,每年还进行各种赛事活动。

  当然,沾赌的东西坚决不能碰,养蛐蛐儿就是一乐,乐呵乐呵就够了,可别玩钱,那样兴致就变了。

  当然,大部分爱好者就是图一兴趣,还因此交了很多虫友。

  过去,蛐蛐儿是帝王将相的赏玩之物,也是平民百姓的娱乐方式,本来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因其能鸣善斗,从上到下无人不爱。

  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即使不打斗,在寒冷的冬季,大庭广众之下,人无我有,那也是得意至极。

  如今没玩过虫子的人已经很难说出蝈蝈与蛐蛐的区别,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

  其实二者差别还是蛮大的,蝈蝈是草绿色不发亮,而蛐蛐是黑褐色且油光发亮!

  另外蝈蝈鸣叫响度比蛐蛐大多了,而且相当持久,寿命也比蟋蟀长许多。

  再次,蝈蝈如果同种放在一起,通常能自相残杀,不论雌雄。

  而蛐蛐儿相遇时会用触角辨别对方,斗架只是雄蟋蟀之间的较量,当一雄一雌相遇则是另一番情景,两只蟋蟀会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在众多种类里,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在文学作品里常有提及。

  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

  它们首先猛烈振翅鸣叫,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

  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主动败下阵去。

  相比之下,有的人养蟋蟀不为斗,为了在冬天听个叫唤,这就很讲究养法了。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过冬蟋蟀的养法:把土放在盆里,让蟋蟀把卵产在土中,放在暖炕上,经常洒点儿水,慢慢就长出来了,约莫一个多月就能鸣叫,声音很小,入了春,反倒僵死了。

  有了人工养殖的方法,当寒冬降临,乡野一片寂静时,被养殖的小虫振翅高鸣,无疑给进入漫长冬季的人们带来几分大自然的享受。

  外地人可能不理解,会好奇京城人怎么这么喜欢玩虫子?

  这就跟过去旗人优渥的生活有关,丰衣足食而又无所事事,总要找点乐子,在当年娱乐方式及其有限的情况下,不玩花鸟鱼虫能玩什么呢?

  而且大冬天听蝈蝈叫的确有味儿,想象在北方寒冷而又分外漫长的冬季,家里有这么一个会叫的小活物,确实会给生活添不少情趣。

  但想要养的好,讲究可就多了,譬如在夏天玩蝈蝈儿讲究用笼,冬天要用葫芦。

,寿命也比蟋蟀长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