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好大的一坑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臣明白!”周奎躬着身,脸上都是情难自已的激动。

  崇祯又喝了口酒,道:“国丈,未来你的担子很重。朕考虑,新建至少三个战略储备仓,粮食要储备两百万石以上。这些粮食,既要预备战事,也要用来赈灾。其他,衣食住行之物也必不可少,今年,朕希望先储备个七十万石……”

  周奎躬身作聆听状,心里却是在飞速思考着崇祯的话。

  ‘一石粮食按一两银子算,两百万石,就是两百万两……只要来回倒转一下,我起码能赚三十万两……’

  崇祯将周奎的表情尽收眼底,眼中的笑意也更多:想赚我的差价,我要你的本金!

  崇祯点到即止,转向国太周夫人,笑着道:“国太,皇后从宫里带来一些东西给您。”

  周皇后一怔,看着崇祯眼里都是疑惑,来的时候,不是说不用带吗?

  这时,曹化淳挥手,两个内监,端着两个盘子上来。

  曹化淳笑着与周夫人,道:“国太,这是皇后娘娘亲自为您选的,一个是冬暖夏凉的东海夜明珠,一件苏州织造上贡的精品丝绸。”

  说着,他就伸手揭开遮布。

  周夫人见着,惊喜交加,连忙起身向着崇祯道:“陛下,这,这……”

  周皇后心里高兴的不行,甜蜜的如同吃了蜜饯,快要化开了,俏脸如花,双眸如水,强忍着的与周夫人道:“母亲,快收下吧。”

  周夫人有些手足无措,听到女人说话了,这才道:“是是是,老太婆谢陛下谢陛下……”

  崇祯笑了笑,看向周奎道:“国丈,近日太康伯在忙什么?”

  收购钱粮这些事,崇祯是交给周奎与张国纪的。

  周奎眼见崇祯对他周家这般恩赏,心里激动的无以复加,闻言强装镇定的思索片刻,道:“陛下,嘉定伯在选择粮库,选来选去,说是香县最好,准备亲自去查看。”

  崇祯哦了一声。

  这样的鬼话,崇祯哪里会信。已经享受惯了富贵的人,怎么可能辛辛苦苦跑那么远,亲力亲为。

  周奎平复着心情,观察着崇祯的表情,又瞥了眼他女儿,道:“陛下,除了粮食,甲胄,布匹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东西?”

  崇祯正拿起酒杯,闻言看向他道:“国丈指的是?”

  周奎有些谨慎,道:“臣说的酱醋油盐茶之类。”

  崇祯收回目光,慢慢喝酒,心里已经了然:还真是人心不足啊……

  酱醋油这些,自然没有什么利润,真正暴利的,是盐与茶。

  茶与盐在大明都是必需品,消耗量巨大,薄利多销之下,利润大的惊人!更何况,很多时候,利润并不薄!

  崇祯放下酒杯,就笑眯眯的看着周奎,道:“这些朝廷自然也需要采买,如果国丈能够帮朕的忙,自然再好不过。”

  他话音一落,就抬头看向曹化淳,道:“曹化淳,大内还有多少银子?”

  曹化淳刚要张口,周奎忽然懂事的抢话道:“陛下,已经有二十万两了,臣就从这二十万两来运作,若是不够,臣再找……不,臣就先行垫付。”

  崇祯眉头一挑,他的笑容也快抑制不住了。

  “曹化淳,”

  崇祯板正脸色,道:“今后国丈可随时入宫,朕就是再忙,也领去见朕。”

  “是。”曹化淳看了眼周奎,恭敬的应着道。

  周夫人与周皇后母女对视一眼,两人笑容更多。

  崇祯见周奎入彀,不动声色的撇开话题,谈及了他近来看的徐光启的书,道:“国丈,你可知道《甘薯疏》?”

  周奎也读过书,但对于‘甘薯疏’三个字明显陌生,思考了一阵,道:“陛下,臣惭愧,并未听闻此书。”

  崇祯笑了笑,道:“这不怪国丈,是朕闲来无事,让曹化淳找来消遣的,是杂书。”

  周奎可不信崇祯有心思看杂书,陪着笑称是。

  崇祯拿起酒杯,心里已经在想着徐光启了。

  《甘薯疏》,是一本书,徐光启编写的,讲述的是甘薯,也就是番薯的来历,种植,培育,食用方法等等,十分的全面。

  崇祯与周奎其实没有什么话可聊,说完正事,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闲扯。

  或许周皇后是看出来了,凑近崇祯低声道:“陛下,还有政事,切莫喝多了。”

  这声音不大不小,在场的都能听清楚。

  崇祯看向她,眼神都是笑意,转向周奎道:“国丈,朕还有其他事情,改日再来。”

  周奎慌忙起身,道:“臣不敢耽误陛下政事。”

  周皇后跟着崇祯站起来,道:“陛下,臣妾还有些话想与母亲说,可否晚些时候回宫?”

  “好,晚些时候,朕让曹化淳来接你。”崇祯道。

  “谢陛下。”周皇后高兴的上前,挽住周夫人的胳膊。

  周夫人拍着女儿的手,脸上都是欣慰的笑意。

  不多久,周家人站在门口,目送崇祯的马车慢慢远去。

  周夫人拉着周皇后的手,近日太康伯在忙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