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章 沔汉合流第2/2段
他大概是长安四少里面,唯一一个能静心读书的人了,非派嫡长子的见识,实在远超常人。
“事情要从夏朝说起。轩辕皇帝的八世玄孙名为‘禹’。他治水后,被百姓拥立,他得帝舜禅让传位,才创立夏朝。
而他的‘有褒氏’因为协助治水有功,便被分封为诸侯国王,封地就在现在的梁州,取名‘褒国’。
因为坐拥梁州这么个风水宝地,有天堑,有良田,褒国从夏朝起,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经历了夏商周三朝,直到秦朝出征巴蜀,才灭国。
历史上有个‘烽火戏诸侯’的妖妃‘褒姒’,就是褒国献给西周亡国之君‘周幽王’的公主。
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红。而这褒国便是尚紫。原因也简单,褒国有一种特有的花,叫‘十方商陆’,产紫色浆果,可入药,也可做染料,颜色鲜艳浓郁,十穗花就可染一匹布,且经久不退。
早先的褒国城墙也是黄土所做,不过里面掺了‘十方商陆’的汁水,就成了紫色。
后来历代修葺城墙,为了统一,也都做成紫色砖石,便有了今日这绵延数里的紫色城墙。
褒国说完,再来说这个‘褒教’。它是褒国建国不久诞生的本土宗教,有自己的神明、信仰和教条。
它像儒家一样重礼;像法家一样制定规矩;像兵家一样重工器技艺,擅长冶炼锻造,据说青铜器就是从褒国传入夏朝的;
而且它还像佛教一样不能沾酒,甚至闻都不能闻,但是却可以吃肉。梁州人大多信奉褒教,这就是为什么这里会有‘茶酒不同席’的规矩。
不过这个褒教的源起,可比后来的儒、释、道、兵、法、墨早了千年不止。直到褒国破灭的时候,孔子、老子都还没出生呢。更是比融教更早的多,绝不会甘心做融教爪牙。”
他呷了一口茶,格外的清香凌冽:“啊!好茶!”
他又接着说道:“褒国亡了,但是梁州这个地方封闭,褒教却留了下来,一直穿到今日。梁州这个地方也是很奇怪,别的宗教传不进来,褒教也传不出去。就算到了今天,儒释道三家在梁州的影响力,也不能望其项背。
刚才那小二说什么‘褒教大吉日’,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不过梁州的‘军教相辅’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了。
梁州境内,贫苦家的男子骨骼长成,就会去褒教三年,民间叫‘三年三学建三功’,便是指:学字、学礼、学武,守城功,治水功、筑道功。
这三年期间要识字学武,还要和朝廷军队一起卫戍城防安危;梁州有两江六河,都是大水,经常闹水患,也要治理河道;出入关内或是巴蜀,大多要靠栈道,年年要修补才可用。
这三年完了,资质好的,可以自愿留在褒教做事,被称为内门弟子,就是你们看的穿紫衣白带白玉佩的那些人。
可以说褒教对整个梁州发展都大有裨益,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能容忍他做大的缘由。
一来,他不往梁州之外传教,二来他很听朝廷的话,就拿征战吐蕃来说,朝廷要从梁州调兵,褒教弟子都会随行。”
李秉听着也道:“听起来是很厉害。你说的我都有点想去看看了……”
韩临渊笑着,又道:“还不止这些呢!”
“褒教三千年传承,你以为是那么简单的。乐理、医理、外功、内功、术法、锻造、阵法、符篆、炼丹、铭文,褒教无一不沾,放得下身段和别派学习,也算都有根基。尤其锻造术和内家剑法,颇有造诣。‘司外十门’里面,他也顶尖厉害的了。”
武林门派以“儒释道兵法墨”六大脉为尊,其他小的门派,也按特性或历史被归类,如青苗、火冲、纵横、堪舆等等。但有些门派,难以被归置于任何一脉,便统称为‘司外’。其中最大的十个门派,就被称为“司外十门”。
全盛时期的“阳月宗”也是“司外十门”之一,不过昙花一现,很快就被顶替了。
看李秉听得入神,韩临渊更道:“传说周文王时,沔(an)水和汉水本来并行。汉水河宽,水患少,沔水河窄且从山上来,一到雨季,就容易发大水。
有一年,沔水发了千年大水,眼看整个沔城都要被淹,当时的‘褒教掌教宫主’一剑劈倒定军山,化做堤坝,拦了沔水去路,又连同褒教主宫的六位‘飞真大人’,顺着山脊,一路用剑连开数丈宽的三十里河道,将沔水汇入汉水,这才永久终结了沔水水患。你说厉不厉害!”
韩临渊指着远处:“看到城外那个金光闪闪的塔尖了吗?那就是‘褒教’新主宫——汉台。用的是当年刘邦在汉中行宫的遗址。怎么样?去看看?”
————
又是一点半了,没检查错别字。如果发现的话,请在书评区留言,爱你们。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