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啥也没干,怎么就救驾有功了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卫氏这边。

  送走各位族老和家族子弟后,卫暠、卫昪、卫宫三人在东苑湖亭聚首。

  卫昪拿出被他藏起来的那张图纸,表情有些不太自然的兴奋之色。

  卫暠蹙额说道:“仲平,有什么事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说,偏要将他们赶走不成?”

  卫昪没好气的斜了一眼自己的亲大哥,而后才将图纸平铺在桌子上。

  “你们看这是什么。”

  卫暠愣了愣,倒是卫宫并不意外, 这信本就是他亲自递给卫昪的,卫昪的小动作,他也都看在眼里,当时也没在意,此时才发现纸上的内容并非单纯的文字。

  两人探头看了一眼,只见纸上一行字:【连弩改造详略】。

  “这是?”卫暠眉心微蹙。

  卫宫倒是浑身打了个激灵一般, 继续往下看, 越看越是心惊。

  弩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远程武器, 它从弓发展而来,但比弓威力更强,射程更远,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战争中被大量运用,直到火器的出现。

  特别是大汉时期,弩的应用范围很广,汉朝弩的强度以“石”来计算。

  张弓引满一石的弩相当提起一石(约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据汉简和古文献记载,汉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诸种,威力由弱到强,适合不同场合使用。

  汉弩的强度都要经过严格校验,在居延汉简中曾发现过检验已受损伤的弩的强度的记录,其中十石弩又称为大黄弩、黄肩弩或大黄力弩,强度最大。

  参据《梦溪笔谈》所记的宋朝一种蹶张的“偏架弩”估算,汉朝强弩的射程可达400米左右,这是后世很多手枪都达不到的距离,更不要说普通的弓箭了。

  汉朝名将李广于公元前121年与匈奴作战时,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 以大黄弩射杀对方将领而扭转战局, 要知道论骑射,匈奴人一直都是草原上一等一的射手。

  汉朝郡国还组成了以弩手为主的步兵兵团“材官”,其指挥员的官号有的就称“强弩将军”。可见弩的地位,在大汉一朝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熟悉汉弩的人都知道,用弩有一个痛点,那就上弦很慢,越是强弩上弦越麻烦,有的弩甚至需要几个人合力才能拉开。

  但是,这个问题,貌似今天就得到了解决答案,而这个答案,就在卫琤送来的这一张图纸里。

  卫宫深吸了一口气,道:“是啊,几百年来,怎么就没人想到用脚上弦,怎么就没人想到在弩上增加一个箭匣,如此只要用脚一蹬,不仅成功上弦,箭矢也能自动填装到位,神了啊!”

  “哈哈哈……”卫昪笑得很开心。

  笑过之后,他看向一脸呆滞的卫暠,羡慕道:“大哥,你有一麒麟儿啊!”

  卫暠艰难的耸动喉结,看向卫昪,又不可思议的看向桌子上的图纸,问道:“仲平,你觉得这上面所写,并非天方夜谭?”

  卫昪先是一怔,随即好笑道:“我也不知道,一切还要等工匠们试过了才知道,但是,我觉得八九不离十,这图纸上的设想应该能成真。”

  卫暠点点头,沉思半响后,叹道:“唯一的阻碍或许是这弩臂的材料,要想兼具硬度和如此强劲的拉力,只怕普通木材无法达到,非得使用铁器才行,可铁……烧制麻烦啊。”

  ···

  郝家村这边。

  在卫琤发布了第一个任务后,村民们能去拉人的都去了。

  就连称头也跑到了伍家村,将伍三通一家给拉了过来。

  一开始伍三通还不愿意,毕竟村子再小,他也是一个村正,大小是个官啊。

  可一听说搬到郝家村,顿顿有肉吃,季季穿新衣,他家几个孩子瞬间就两眼放光。

  “走吧爹,咱就搬到姑姑家去嘛,爹,你不去我们自己去。”

  “臭小子,你们是要造反了吗?”

  伍三通气得牙痒痒,最后拗不过几个孩子苦苦哀求的眼神,大手一挥,带着伍家村的村民们集体搬迁,反正在这里是卫氏的庄户,去了那里也是卫氏的庄户,对他们来说没差。

  至于那些田地,伍三通已经交给了隔壁村的村正,乐得隔壁村的村民们当天就杀了一头羊庆祝得到了那么多上好的田地。

  费曜也回谢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