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秋收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哪怕是丰年,农民手中的粮食也卖不上价格。

  这就是农民多收了三五斗,也吃不饱饭的原因。

  我们储粮局现在与农民直接对接,粮食全年都一个价。

  无论是灾年还是丰年,每次秋收之前,储粮局会调整收购价格,这个价格一年固定。

  今年的粮食收购价。

  小麦和水稻:2两银币100斤。

  红薯:500枚铜币100斤。

  统领府建议的粮食售价。

  面粉或大米:3两银币100斤。

  红薯:800枚铜币100斤。

  中间的差价,就是给商人的利润。

  商人售卖粮食,只能低于我们定的粮价。

  商人去除加工的成本,他们赚的不会太多。

  粮食需要官府兜底,绝不能成为暴利行业。

  别看粮食加工利润低,但这属于大宗商品,规模上去利润很高。

  我们主要打击一些囤积居奇的商家,粮食绝对不能成为暴利商品。”

  王仲策立刻赞同道:“这种设置底价的政策非常好。

  我们收购价格,比大明朝时期,士绅收粮的价格高很多。

  又设置最高的粮食售卖价格。

  没有种粮的百姓,他们也能买到平价的粮食。

  购粮局统一进行粮食收获,也能防止有商人操控粮价。

  这种农民和普通百姓都有的赚,只是中间食利阶层亏损。

  减少粮食的流通环节,能让粮价一直平稳。

  只要粮价稳定,统领府治下就会稳如泰山。

  百姓能吃一口饱饭,他们绝不会闹事。”

  ……

  石溪作为储粮局总局派下来的官吏,负责巡查各乡储粮局收储情况。

  他还有秘密任务。

  今天来到青石乡,这也意味着,青石乡马上就开始收田税。

  税务局人手不足,现在他们负责所有收税业务。

  只能分批收田税,还好粮食耐储存。

  不只是税务局过来收田税,田地贷田款,也是当地乡公所收取,都储存在储粮局这里。

  百姓只需要运粮到储粮局,不用跑好几个地方。

  石溪会见当地的粮仓负责人王十三。

  “你们这收好的粮食,不要堆在大粮仓中,全部装好麻袋。

  我走的时候,会把这些粮食全部运走。”

  他们储粮局,在汉中和金牛关那里,成立两个超大型的粮库。

  这次秋收的粮食,除了用于当地留存,大部分都转移到这两个超大型粮库里。

  汉中的粮库,现在就开始接收粮食,它是完全公开,报纸上都有报道。

  金牛关的粮库,从修建开始就秘密进行。

  这个粮库,只有少量的官吏知道。

  石溪经过多次考验,才获准知道这个秘密。

  他刚刚负责从宝鸡县和凤县等地,向金牛关粮库转运粮食。

  石溪知道统领府为什么保密。

  看地图就知道,这两个粮库,一个处在金牛道,一个接近米仓道。

  再加上这段时间,统领府频繁调兵。

  大战将起,他已经闻到了硝烟味。

  大明朝要知道这个秘密,就能轻易推断出,他们要入蜀作战。

  青石乡靠近川陕边界,这里的粮食不需要向汉中粮库转运。

  石溪接到的秘密任务,就是负责转运粮草,开战之后把这里的粮食,转运到巴州。

  他交代好所有事情,走向储粮局外的晒谷场。

  这里设置很多高大的秤,它们被铁杆子吊起。

  储粮局里面的大秤,一端挂着铁钩子,另一边是秤杆上镶嵌着秤砣。

  每一杆秤,只能称量固定的斤数。

  旁边也有正常的秤,用于称量散装的粮食。

  储粮局这次收粮,没有采用斗这种容器。

  容器称量容易作假,大斗和小斗外观差距不大,但收粮的数量差距极大。

  秤就很难造假,特别是只能称量固定斤数的秤。

  造假也很容易被看出来。

  官吏上下其手的空间非常少,还容易监督称量的过程。

  晚上,石溪接见赶过来的税警负责人周骑牛和青石乡乡长李天养。

  他们商讨好收税的工作,坐在一起吃晚餐。

  石溪开心的说道:

  “我们一起努力,以最快的速度,把青石乡秋收工作弄完。

  它是我负责的最后一个乡。”

  李天养敬了一杯酒,道:“这是我们当地用红薯酿的酒。

  今年是个丰收年,我一直在等着你们过来。

  很多村民想要卖粮,都被我拦下来。

  就等着储粮局粮食收购价彻底定下来。

  我已经打听到其他地区的收购价,但没有你们带来的正式公文,心里一直没有底。”

  李天养很担心,他们青石乡可是山区。

  之前在大明朝,需要给别人交更多的税费。

  卖粮也卖不上价。

  他们这里的粮,运到外界非常困难。

  听到粮食统一收购价,李天养也不敢确定,他们青石乡适不适合。

  李天养吃完饭,整理上级发下来的公文。

  税警坐着驿站的车到来,与他们一同到装好麻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