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草庐卫廷(二)两位卫君第2/2段
卫君姬申毕竟是兄长,倒是不能苛责太甚,只是冷冷道:“阿姊宋桓夫人派人送来许多粮食礼器,宋桓公亦亲自率兵北上了。”
“姬淇有愧,辜负父母之邦,唯有以身报国。”
许穆夫人拜服在地,眼眶通红,向着国君及众大夫们赔罪。没有带来卫国急需的援助,她身为卫室公女确实心中有愧,愧对父母之邦。
以于正如今的身份在这些大人们前面自是插不上嘴的。听着卫国国君和大夫们对夫人的责难,心中虽不好受,却也只能暗自感叹:
“卫国不过一诸侯国而已,公室尚且如此无情。公室子女们虽享受着相对富足的生活,却也被其摆布着命运。公子往往要入它国为质,公女都要嫁与诸侯联姻,这就是春秋时代普遍的各国外交活动之一。”
卫国国君姬申作为兄长没有对许穆夫人在许国所受的委屈给予丝毫安慰,更多的反倒是对于她不能在国难之际带来援助的问责。都说许国国君甚宠夫人,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
或者这是许国的苦肉计?派自家夫人归国,却赖掉应有的援助?
不说众人心中如何想法,于正听了几句,却是多不认同的。卫国公室的男儿们自个把偌大的卫国家底都败了个精光,却反过来责难出嫁的公女不能带来援助,这是什么道理。
只是碍于礼法,于正此时却无法出言为许穆夫人争辩,他还想在卫国求得爵位和封邑,自是不能得罪这群执政者的。
于是百无聊赖之际他却把眼光望向了公子辟疆,此时公子辟疆正起身为他的姐姐辩护着,与华龙滑大夫争论着。
“此事是许国的不是,却如何来责问阿姊。许男不顾姻亲,失信于诸侯,当往天子处申述此事。”
与众人穿着颇有不同,公子辟疆却是身着厚厚的布衣,倒是没让自己在这寒冷的冬天冻着。若是旁人问起来他为何不穿华服,如此失礼,他还有自己的借口:如今卫国国难,更应与国庶们同苦,卫国一日不复,辟疆便一日不穿华服。
身体是**的本钱,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又能用这么完美的理由遮掩,果然是干大事的人。
于正双眼直直地看着公子辟疆的背影,心中很是赞赏他。别误会,不是他有什么爱好,只是知晓了历史,让他提供了更好的抉择而已。
他来卫国,想要投奔的卫君不是如今的卫君姬申,而是眼前这位公子辟疆,也就是下任的卫君--卫文公。
卫君姬申,也就是谥号卫戴公的这位,是个短命君主。于正虽然不知道他具体在位多久,但是他知道卫国却是在卫文公也就是姬辟疆手中真正复国的。
一个谥号“戴公”,一个谥号“文公”,从死后的谥号也可看出,哪个更有成就。
于正决定将宝压在公子辟疆身上,对他寄予厚望,自然是看他什么都好。
【作者题外话】:注1:姓氏起源宁姓与石姓:
宁姓发源于春秋时卫国之宁邑,得姓始祖为宁俞,即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卫文公、成公时大夫。
《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后以宁武子为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
石姓源于春秋时期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卫桓公十六年(前719)州吁弑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意建议石厚从州吁往陈,通过陈桓公以朝觐周天子。旋请陈拘留两人,由卫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又使其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当时称他能“大义灭亲”。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称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
所以石姓的祖先才是成语“大义灭亲”的真正来源。
有宁姓和石姓的,来集合报道,给点票呗!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