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谈:防止孩子走极端第2/2段
心理分析:未成年人的自制能力非常差,模仿能力很强,两个孩子自缚双手跳入水库中自杀,依稀可在某些录像、游戏里找到此类情节的影子。
曾在师范当过多年心理教师的实验中学吴副校长说,我们有些家庭当孩子达不到期望值时,会认为整个家庭都完了。而且还把这些压力设法让孩子铭记在心,使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成绩来报答父母。一旦成绩波动,就使他们心里感到深深的愧疚与自责。两个孩子家庭条件如此优越,而且学习成绩如此之好,按理应该是其他学生所不能比拟的,恰恰相反,父母创造的条件越好,对她们的压力就越大,每次考试成绩都要保证不下滑,因为稍有下滑,父母就会在无形中施加压力,比如随时唠叨成绩下滑怎么对得起父母的一片苦心等等。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很容易在心里反感父母的行为,而对此又无可奈何。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适当。
2、意志品质的缺陷。
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自身就缺少“抗倒伏”能力,如果父母和家庭再刻意地往这个方向培养。长成的只能是豆芽。
作者曾经亲耳听到一位母亲这样教育孩子: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家里油瓶倒了都不需要你去扶。还有一次看到一位父亲去接女儿放学,一看女儿在班级里打扫卫生,他夺过扫把对女儿说,你站一边去,我来替你们打扫。
这样骄纵孩子,带来的伤害同样不小。比如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重,斤斤计较,凡事爱走极端,动辄就向父母发脾气,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在这个家庭,完全不需要自立自强,一切都有父母和家庭呢。
自古纨绔少伟男。对于父母来说,磨砺成人。既要约束孩子的行为,又不要过于放纵和溺爱,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与心理上都正常地成才。
心理分析:父母过分关心,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针对此事,作者曾请教了某高级心理咨询师刘教授,刘老师说,未成年人因生活没有完全独立,从行为习惯到生活习惯,主要还是依靠家长,所以家庭的行为教育和习惯教育,要张弛有度。家长关心孩子到位,有一个标准,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即可;而家庭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能自然生长。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很多时候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更不知道怎样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
父母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彰显出来了,一是做好适度的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多给他们一些建议;二是多多关心,特别注意跟踪后续效果,与学校保持一个通畅的沟通渠道;三是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所有对孩子的帮助,只建立在父母的范围内,不为外界影响和左右自己的判断。
3、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差。
未成年人面对挫折与失败,自我调节能力差。如果父母和家庭忽视这一点,当孩子的心理
问题积攒到一定程度,再也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时,就会爆发,就会选择极端与绝境。
而解决这种悲剧的唯一正确的渠道,父母和家庭就要学会疏导,建立起孩子通畅的对话渠道。
倾诉是人的天性,倾听是人的美德。如果孩子心里有话不想和父母说,那就是到了比较危险的境地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问题少年和失足少年,都是从“心中的话对谁也不想说,对谁也不敢说,想说也无处说”开始。在出现成长中的尖锐矛盾时,如果家庭和父母都关闭了疏通渠道,他们只能憋在肚子里,最容易通过极端的方式去一了百了。
与孩子正确地沟通,也是父母与家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有句话叫做“蹲下来与你的孩子谈话”。一定要以平等的身份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温柔地提出问题,共同参与讨论,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千万不要以一个家长的身份站在高高的位置上,与孩子对话,甚至是训斥,否则,后果也不堪设想。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